点击蓝字 基本方药:瓜蒌皮、石见穿、铁树叶、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生牡蛎、赤芍、南沙参、北沙参、王不留行、八月扎、夏枯草、蜂房、天冬、麦冬、杏仁、桃仁、天龙片日服3次,每次5片。
案例介绍二
何某兴,男,35岁。患者于年7月开始咳嗽,右侧胸痛,极度疲乏,同年9月某院胸片示“右肺野呈密度增高实质性结节阴影,右肺门淋巴结肿大”。10月8日气管镜检查取活检,病理证实为“未分化癌”。年10月9日行Gu60放疗,总量伦琴。放疗后用环磷酰胺mg及5-氟尿嘧啶mg,计10次。因反应大,改用中草药治疗。年4月10日胸片示“右下肺有4×5厘米大小块影”。年7月30日来我院就诊。诉咳嗽痰多、气短、右胸胀痛、难寐、大便干结、面色白光白、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细弱、苔薄质红等。胸透示“右下肺块影伴不张”。证属气阴两虚、痰瘀气滞,以益气养阴、理气化瘀、消肿散结中草药治疗。年12月11日胸片示“右下肺块影约3.3×3.5cm大小”。经中药治疗后,面色由白光白无华转有血色,右胸部痛除、气短好转,每3~4月胸片复查一次,右下肺病灶有吸收缩小。最近随访来信,目前仍继续服中药治疗,除稍有咳嗽外,余均可。来院治疗迄今已近3年。治疗时免疫检测:巨噬细胞吞噬率、淋巴细胞转化率、玫瑰花瓣形成率分别为39%、37%、6.3%,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52%、62%、55.2%,较治疗时均有增高。
基本方药:北沙参、瓜蒌皮、葶苈子、鱼腥草、生苡仁、石上柏、白花蛇舌草、铁树叶、泽漆、芙蓉叶、白毛藤、生牡蛎、山豆根、麦冬、八月扎、赤芍、前胡、干蟾皮、夏枯草、海藻、黄芪。
体会及讨论
中医治病的特点是辨证施治,从本组病例中即可看到,虽然同为肺癌,但由于患者的体质强弱,病程长短,病理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就各不相同,故治疗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脉象,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进行辨证分析。由于来院治疗的病例,绝大多数均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或经其他方法及药物治疗后,疗效不显的晚期病例,大多已处于“正虚邪实”的阶段,因此,我们在治疗时比较注意局部与整体,扶正与祛邪(抗癌)的辨证关系,常以“攻补兼施”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近期疗效。妥善地处理辨证与辨病,局部与整体,扶正与祛邪(抗癌)相结合的关系,是贯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肺癌患者的辨证分型来看,以阴虚、气阴两虚为最多,占82%。因此,补阴、补气的方药最为常用。中认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一身之气”,肺有病变时,常可造成耗气伤阴之病理变化。在治疗时分别以“养阴清肺”“益气养阴”的扶正法,与祛邪(抗癌)中草药同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又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故晚期肺癌常因“久病及肾”,在临床往往可见“肾不纳气”的肾虚喘咳之证。所以,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往往采用养阴清肺与补肾纳气(即上清下温)的方法同用,如阴阳两虚型,即以温肾养阴和祛邪的方法同用而获得疗效。由于人体的“阴阳互根”和“气血同源”,癌肿病情复杂,变化迅速,故在气虛与血虚、阴虚与阳虚之间,并非一成不变的,常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而变动的,因此,在治疗上就要仔细的辨证,分别主次,给予恰当的处理。在临床实践中还看到,许多晚期癌肿病人,在采用益气健脾,温肾阳、滋肾阴的治法后,不仅全身情况有所好转,而且有利于发挥“抗癌”中草药的作用,这可能与调动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系。
临床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玫瑰花瓣形成率等三项免疫检测结果表明,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均较健康人为低。但以中医辨证分型施行相应的扶正培本与祛邪药物治疗后,肺癌各虚证类型患者免疫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可能是由于机体的阴阳气血的失调和异常的免疫状态得到纠正的关系。因此,密切结合临床,建立必要的免疫测定指标,探索中医中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很有必要;同时,也可作为评定癌肿病人疗效的一种指标。临床观察发现,中医中药治疗癌肿(包括肺癌在内),凡属有效病例,一般都在连续服药2~3个月以上,才可见到疗效。中医中药治疗癌肿,以三个月来观察评定疗效为妥当,对于服药时间较短或间断性服药者,往往难以判定中草药的效果。
注:生南星为常用抗癌药,具有化痰散结,祛风定惊作用。一般由15g逐渐增加至50g。因入汤煎煮时间在30分钟以上,毒性已明显减少。经数万人次的癌症病人,数月或数年之久连续每天煎煮服用,均未发现有毒性反应,仅个别病例有轻微胃不适感。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案例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