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了药物。最初只是运用单味药治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几味药配合起来其疗效优于单味药,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晋代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1]中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经久不衰。小小的一碗汤液,蕴含的是我们祖先的智慧,而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效力,其实对汤剂的制作有一定的要求[2],不知您用对了吗?
中药煎煮
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铝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煎药用具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符合饮用水标准)为好。
煎药用水
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煎药火候
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高出水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一到两次,第二次煎煮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不宜太长,煮沸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煮,时间宜长,煮沸后30~60分钟。而有些药物煎法比较特殊,简单概述如下[3][4]:
一、先煎: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矿石、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析出。如:生石膏、代赭石、牡蛎、龙骨、石决明、龟甲、海蛤壳等。此外,附子、草乌等有毒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久煎可降低毒性。;
二、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芬香的药物,久煎会使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白豆蔻、青蒿、砂仁等。;
三、另煎;主要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的煎出其有效成分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同服,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
四、包煎:主要指一些黏性强、粉末状及药物表面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免药液浑浊或刺激喉咙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引起糊化,如蛤粉、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等;
五、烊化:主要指某些胶类药物或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独用水加热融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其加入已经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蜂蜜、龟甲胶等;
六、泡服:又称焗服,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药液冲泡,加盖浸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如西红花、胖大海等;
七、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其他药液冲服,如麝香、牛黄、洋参、鹿茸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需研末冲服,如三七、花蕊石、白及、僵蚕、地龙;
八、煎汤代水:主要指为了防止某些药物与其他药物同煎后使药液浑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吸水量大体积大也需煎汤代水,如丝瓜络、金钱草、玉米须。
煎煮方法
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分2次服用,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5]。另外,一般中药汤剂无论饭前饭后,服药时间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食物的消化与药物的发挥。
服药时间
参考文献:
[1]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0.
[2]马立秀.论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与服用方法.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4(12):.
[3]徐莉,钟丽红.门诊患者中药汤剂用药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抗感染药学,.15(12):-.
[4]张洪.中药汤剂煎服法的临床应用.中国医药导报,.6(7):87.
[5]王东升.中药汤剂煎煮次数的历史变化探析.北京中医药,.38(03):-.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二级教授,国家中医心血管病重点专科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心肌梗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长按识别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gj/6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