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和ICU病房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危重病人气管插管,吸痰管就是其中之一,痰是被吸走了,但生痰之源在何处?如何才能将痰消弭于无形,而不是仅仅对症治疗呢?这两则医案给我们很大的提示。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因湿热久蕴,酿湿生痰,痰浊蒙蔽心包,表现以神志异常,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为主症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清醒之时,表情淡漠,耳聋目暝,反应迟钝,问答间有清楚之词,昏则谵语乱言,苔浊腻,脉濡滑数。
为何怪病多痰?
要回答为何怪病多痰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以下痰的致病特点。
易阻滞气血
痰常为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等有形之病理产物,则易阻滞气机,致局部胀闷;亦易阻碍血行,成痰瘀相兼之局。
如痰滞在肺,肺失宣肃,气失升降可见喘咳咯痰,胸闷;
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心前区憋闷,甚至绞痛,心悸;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噯气,呃逆,恶心,呕吐痰涎,胃脘痞满;
痰浊上犯于头,阻滞清阳,可见头重头胀,眩晕,昏冒;
痰气结于咽喉,可见咽中梗阻,如若有痰,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
痰阻经络,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
故治痰必辅行气之品,所谓气行则水行,而活血之药也常与化痰药相配。凡触之有形的痰,所选的化痰药必兼散结之功者方能见效,如半夏、浙贝、瓜蒌、牡蛎、海蛤壳、浮海石、海藻、昆布等。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痰可随气升降,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随所到而影响相关功能,产生各种症状。
病可生痰,痰又可致病,因果交织,形成复杂病变,故曰致病广泛。有时甚至产生一些难以名状的病症,故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年冬天,“文化大革命”期间,病人文某,女,19岁,是石门县一个山区的农民。开始发病是感冒、发热、头痛、恶寒,当地医生给她治了两天。到第3天病人开始进入昏迷,医院,发热38℃,持续昏迷了3天3晚没醒,医院的院长请我去会诊。诊见病人:两手握拳,牙关紧闭,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模手脚温度是低热,脉象细数。请护士帮忙用镊子撬开病人牙关,其满口的痰涎就流出来了,舌苔白厚腻,整个舌体被厚腻苔所覆盖。这病是外感引起的,舌苔如此厚腻,显为湿热痰浊,毫无疑同这是一个温病中湿热夹痰蒙蔽心包的病证,
脏腑闭证,谓风邪中脏腑之闭证也。腹满闭,谓腹满二便闭也。
兼以神昏口噤不开,结痰喉间不下,宜用是方吐下之,巴豆,白芷,半夏,葶苈,生南星也。
本条和上条都是中脏腑的闭证,本条的证偏里,上条证偏外。所以治疗方法一个是通里,一个是散外。三化汤也是二便阻隔腹部满胀,本证除了二便闭以外还有痰结喉间,是从上到下都不通的,比三化汤证更要危急很多。
叫夺命散的方子很多,这个组成出自《杨氏家藏方》,治疗卒暴中风,破伤风,小儿急惊风。服药后的效果是“须臾,利下恶涎或吐涎立效。”该书还记载了葶苈散,用药有葶苈、半夏、巴豆,治咳嗽痰涎喘急。可见本方攻下的主要是痰涎,这也和三化汤不同,该方攻下的是宿食燥粪,都是阳明系统的结滞,因此是单纯的中腑,痰涎的产生是由于脾肺功能失调,已经牵扯到脏,所以本方没有提中腑,而是说中脏腑。
白芷芳香开窍对诸药可起到引领作用,像通关散中的薄荷,更重要的是白芷能排脓,瓜蒂散中的赤小豆也能排脓,我们在前面说了,这种功能可以把病理的废物和正常的气血分离开,然后再攻吐就更有针对性,避免伤及正气。本草十剂中说: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大黄是从胃肠攻下,本方证上到喉间都有痰涎,所以选择了葶苈子而不用大黄。
猜你还想看:
打通一身之气!两味药,通脾通肺,让你痰不多、胸不闷、胃不胀
有一种疙瘩不是青春痘,而是痰太多!中医两味药解你半生之困
怪病先治痰!国医大师的方子,化痰活血,治脑袋乱颤,豪横
中医治湿痰的鼻祖方子!四味药,化脾痰、肺痰,请认真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