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精彩看点
什么是五行的相生?什么是五行的相克?
五行生克关系有什么规律?为什么连《黄帝内经》的解释也出现了偏差?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要受五行这一自然规律的支配』?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对我们的日常养生保健有什么用?
如何利用五行相克关系为我们的日常养生保健服务?
第九讲看五行生克,抓养生要领
五行的生克关系到底应该怎么解释30年前,几个美国和加拿大的客人来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议结束后,大会组委会安排他们游览,他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颐和园、故宫,又来到中山公园,在中山公园五色土的台子上,他们好奇地问翻译,那5种颜色的土代表着什么,翻译说代表着五行。青色代表木,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白色代表金,黑色代表水。翻译毕业于一个名牌外语大学,是组委会为了接待这几个北美客人临时请他来做兼职翻译的。翻译继续用流畅的英语讲着:“中国古代人认为大自然是由木头、火焰、土壤、金属和水5种材料杂合起来构成的,这叫五行。五行之间,通过生克的调节和控制,保持着平衡和协调。水浇树木,树就可以旺盛地生长,这叫水生木;木头燃烧就会着火,这就是木生火;一切东西经过燃烧后就成了灰土,就叫火生土;金属矿藏是从土壤里挖出来的,这叫土生金;钢铁一类的金属在高温炉里可以化成钢水铁水,这叫金生水,这就叫五行的相生。五行之间还有相克的关系:金属做的斧头可以砍断木头,这叫金克木;树木的根可以深深地扎入土壤,这叫木克土;土筑起的堤坝可以阻拦河水,这叫土克水;水可以浇灭火焰,这叫水克火;火可以融化金属,这叫火克金。”这几个老外都听傻了,有一位年轻人突然问:“铁在高温炉里融化成铁水,这叫金生水,用铁水浇树,结果会怎样,还可以生木吗?”翻译支支吾吾地说:“你不能那样机械教条地来想这个问题……”其实五行的本义既然不是指具体的材料和物质,五行的生克关系,也就不应当用5种材料和具体的东西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而要用阳气的不同运动趋向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五行为什么能够年复一年地保持着有序的稳定的交替变化?古人考虑到五行之间应当有相互养助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相养、相助就是相生;相抑制,相制约,就是相克。有相生就不会导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克就不会导致某行的太过,从而就建立了五行生克的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有什么规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生克的次序或者说规律是什么呢?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列为四时,判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也。”这句话的前半段,在讲阴阳的时候,已经引用并解释过。这里只讲后半段,董仲舒的意思是,自然界有了四季,就有了阳气的5种不同运行趋向或状态,这就是五行。为什么叫行,就是因为阳气的运行趋向不同,所以叫行。五行之间的生克次序是什么呢?比相生而间相胜。比就是相邻,间就是相间隔。相邻的季节相生,相隔的季节相胜,就是相克。春季过去是夏季,春季木行的展发疏泄,为夏季火行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叫“木生火”。如果今年春季气温比通常年份要低,植物的根长得不好,枝叶长得也不好,也就意味着木行展发疏泄不足,就会影响到夏季植物的生长,这叫木行不足,《黄帝内经》称作“不及”,就不能很好地养助火行,木不生火,火行就会不足。秋季金行的内收运动,使植物的种子成熟,果实饱满,使植物主干的木质化程度高,这就为冬季种子、果实、枝条的潜藏过冬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叫“金生水”。如果秋季金行的内收运动不足,种子和果实没有成熟,营养储备很少,枝干木质化程度很低,太嫩了,在冬季就经受不起严寒的考验,就不能很好地潜藏,很容易被冻死。这叫金行不足,或者说金行不及,不能很好地养助水行,金不生水,水行就会不足。冬季水行的潜降,为种子、果实、枝干蓄积储存了能量,这就为第二年春季木行的展发疏泄,使植物更好地生根、发芽,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水生木”。如果冬季水行潜藏不足,能量有过多的消耗,甚至已经被冻了半死,显然就会降低对第二年春季木行展发疏泄支持的力度,就会导致木行的展发不足,这就是水行虚,水行不及,不能很好地养助木行,水不生木,木行就会不足。其他以此类推。可见五行之间,是按照季节的次序相生的。春、夏、长夏、秋、冬有序更换,木、火、土、金、水五行,依序相生。有相生,就不会导致某行的不足。但如果某行的运动太过,也会打乱五行间的平衡和协调,这就需要有五行之间相制约的机制,这就是五行的相克。如果春季气温较平常年份过高,木行太旺,展发疏泄过头,《黄帝内经》称之为“太过”,植物的根长得太疯,枝条也长得太疯,到了夏季火行的上升运动也就可能太过,这样植物的生长就可能失控。为了保证木行的展发疏泄不要过度过头,就需要有制约的机制,木行的展发疏泄靠什么来制约?靠金行的内收运动来制约,这就叫“金克木”。也就是秋季的金行隔过冬季的水行,制约春季的木行,防止木行的太过。这就是董仲舒所说的“间相胜”。夏季,火行的上升运动太过头了也不行。有一年夏季,夜里下雨,白天晴,雨水丰富,阳光充足,这非常利于植物的生长,按理来说,我种的葡萄应当硕果累累。可是我看到枝条和叶子茂盛地疯长,一串串小葡萄却纷纷枯萎掉落,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赶快找来园林师傅。师傅说枝叶长疯了,营养都向枝条顶端输送了,果儿就坐不住了。你赶快把它“脑袋”剪了,控制它的长势。这就是用下降的水行来制约上升的火行,把火行的上升运动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不要长疯,不要上升得太过头,这就叫“水克火”。也就是冬季的水行隔过春季的木行,制约夏季的火行,使火行上升不要太过。其他以此类推。《素问·六微旨大论》把这种情况叫做“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意思是说如果某行的运动趋向太过,就会导致祸害,这就需要用能够克制它的行来制约它,控制它。每行都能够得到制约,使它在正常范围内运动,这样才能够继续生化万物。前文所说的那个兼职翻译,从五材的角度来解释五行的生克。其实这个误解并不是由他开始的,这应当和《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一段话有关。这段话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这是用形而下的器来解释形而上的道,当然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但《素问·宝命全形论》在这段话的后面还说,“万物尽然,不可胜竭”,还是希望把这个规律再上升到形而上的道。为什么《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黄帝内经》毕竟不是一个人写的,何况在古代,五材和五行的概念原本也是并存的,个别作者借用了五材之间的关系,来比喻五行之间的生克,并希望把这个关系推广到普遍规律上,这是可以理解的。遗憾的是,这种五行生克原理的解释,普遍流传,至今竟是积重难返,障碍了人们对《黄帝内经》五行和五行生克本义的理解。五行是道,是无形的自然规律;五材是器,器皿的器,是有形有质的具体物体。无形的规律可以化生有形的物体,有形的物体可以证验无形的规律。能用无形的规律来解释有形物体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节律,不能用有形的物体之间的关系,来解释无形的规律之间的联系。所以用五种物体或材料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五行的生克,就是用形而下的器,解释形而上的道,肯定是不能自圆其说的。这也就是五行和五行生克的理论多年来被人诟病的原因所在,因为这样的解释,原本就是对《黄帝内经》五行本义和五行生克的曲解。我们看看医学家们是怎样认识五行生克的吧。清代医学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说:“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黄氏所说的“气”,就是指阳气的运动趋向,“质”则指具体的材料、物质。黄氏进一步说:“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气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掺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意思是说,相克就是制约控制,以防止某行太过的意思。木行的特性是发散的,用具有收敛特性的金行来控制它,它就不会过度发散。火行的特性是上升炎上的,用具有下降趋势的水行来制约它,它就不会过度上炎。土行的特性是濡湿的,用具有发散趋势的木行来制约它,它就不会过度濡湿。金行的特性是收敛的,用具有温暖上升趋势的火行来制约它,它就不会过度收敛。水行的特性是下降润泽的,搀和以平稳的土行来控制它,它就不会过度沉降润泽。虽然在有些细节和用词上和我在前面的解释有所不同,但精神是一致,基本都是从气的运动趋向之间的制约关系,来认识五行相克的。五行有相生,就不至于导致某行的运动趋向不足。五行有相克,就不至于出现某行的运动趋向太过,生克制化,就使五行之气,由展发到上升,由上升到平稳,由平稳到内收,由内收到下降,由下降到第二年的展发,保持了年复一年的有序、协调的交替运动。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化育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这就是“道”,这就是化育生命的自然规律,化育生命的自然条件,这一条件实际是阴阳之下的进一步细化。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要受五行这一自然规律的支配我们已经注意到,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处处都有阴阳的烙印—任何一片植物的叶子都有阴阳两面。五行的烙印,同样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树木的年轮,就是五行打上的烙印。春季以木行的展发为主导,于是在春季生长的树木的细胞开始变大;夏季以火行的上升为主导,夏季生长的树的细胞,变得最大;秋季以金行的内收为主导,秋季生长的树木细胞,开始变小;冬季以水行的潜降为主导,冬季生长的树木细胞,就变得更小,甚至没有新生细胞的生长。细胞大的时候,密度低,颜色浅;细胞小的时候,密度大,颜色深,这样就留下了四季的季轮,季轮叠加起来,就是一圈年轮。岂止树木上有年轮,大鱼的鳞片上也有年轮,乌龟的贝壳上同样有年轮。我们吃过黄花鱼,黄花鱼的头颈部有两块硬硬的骨头,这就是耳石。有这个特征的鱼,都属于石首鱼科。有人研究石首鱼那两块坚硬的耳石,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不仅有年轮,有季轮,有月轮,还有日轮。如果这条鱼在某一天遇到的是风平浪静的环境,食物丰富,吃得饱,伙伴多,玩儿得高兴,它的日轮就是宽宽的,亮亮的。如果某一天遇到的是狂风恶浪的环境,没有食物,它又漂落到一个孤苦伶仃的海湾,没有朋友,紧张、焦虑、孤独、恐惧、饥饿,结果这一天的日轮就是黑黑的窄窄的一条线。根据这条鱼头部那两块耳石的日轮,就可以把这条鱼一生所在海域的“气象日记”重写出来,这真是岁月留痕啊!各位朋友,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不管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我们都要保持一种淡定的心态,理智地面对,用我们的智慧去化解和克服一切,把一切困苦看成是对我们心智的考验,对我们身心的历练,在我们生命的进程中,每天留下的都让它是一条条宽宽亮亮的光明记录,而不是一条条窄窄黑黑的苦难痕迹。有一次在新加坡,有人问我:“老师,我们这里靠近赤道,没有分明的四季,所以也就没有五行吧?”我说:“你们这里的树木有年轮吗?”“有呀!”我说:“有年轮就有五行,甚至连南极洲的冰层都有年轮,都有五行的烙印,你们这里怎么可能没有五行呢?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要受五行这一自然规律的支配。”但我要说明的是,自然界五行之气的有序交替,稳定运行,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而在于太阳光照和热辐射的相对稳定,在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到太阳距离和地面的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相对稳定。所以在研究自然规律时,如果强调生克制化关系,是自然界五行之气不亢不衰的内在原因,显然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但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生命体内部气机的运动关系时,比如研究人的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时,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则是有用处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黄帝内经》把五行和脏腑相关联,相匹配,这个问题我们上一讲讲过,于是脏腑之间也就有了生克的关系。相生关系,也叫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于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就有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这句话见于《难经》,《难经》是一部古代医籍。“虚”是指正气不足,这在《黄帝内经》里称作“精气夺则虚”。“实”是指导致疾病的邪气盛,这在《黄帝内经》里称作“邪气盛则实”。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活动能力、抗病能力和得病以后的康复能力。邪气是指所有的致病因素,比如外来的风、寒、暑、湿、燥、火,内生的风、寒、湿、燥、热,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痰饮、水湿、瘀血、食积等,都叫邪气。我们临床经常遇到一些年轻女孩,下颌部和嘴周围痤疮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月经后错,经量很少,经常腰酸腿酸,烦躁易怒。中医辨证为肾阴不足,肝血虚亏,虚火上炎。治疗采用补肾阴、养肝血、引火归原的方法。为了加强补肾阴的效果,还要加用补肺阴的药,因为肾属水,肺属金,金生水,肺为肾之母。在这里补肺阴,就是依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这也叫金水相生法。肺结核的病人,咳嗽咳血、消瘦气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口干,这是一派肺阴虚的症状。中医治疗必然要养肺阴,清虚热。可是一定还要配用补脾胃调脾胃的药物,脾胃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治疗肺病虚证兼用补脾胃调脾胃的药物,这叫培土生金法,这样才能提高疗效。肝阴、肝血不足,不能制约肝阳、肝火,人出现眼睛干涩、头晕目眩、胁痛隐隐、急躁易怒、血压升高的时候,在养肝阴、养肝血、清肝火的基础上,配用养肾阴的药,就可以提高疗效,这叫滋水涵木法。就是用补肾阴的方法,来协助肝阴,达到制约肝火肝阳的作用。这也是“虚则补其母”。有没有“实则泻其子”的治法呢?有。一位老朋友打电话对我说,他的小儿子是搞电脑电器修理的,最近又辞职了,让我帮忙留意找一份工作。后来偶然遇到某企业老总,说他单位计算机中心缺少维修人员,我给他提起了老朋友的儿子,这位老总很高兴想见见面。当我把这个消息打电话告诉这个年轻人的时候,他说:“郝叔,咱不去应聘,我现在在家里帮人修电脑,每个月就可以有4万元的收入。”我听了很高兴,这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于是就打电话给老朋友说:“您儿子在家帮人修电脑,每月可以有4万元的收入,您不用担心他。”电话那头足足沉默了1分钟,传过来一句话:“他又犯病了。”我这才意识到,他儿子患有精神躁狂症。精神躁狂症是精神躁狂抑郁症的躁狂发作,和抑郁症的表现正好相反,发作的时候情绪高涨,盲目乐观,喜不自胜,思维敏捷,动作迅速,语言流畅,睡眠减少,精力充沛,自我感觉特好,但烦躁易怒,常发脾气。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一个牛人吗?强者吗?其实这是一种病态,只是他在这个阶段自我感觉良好,目空一切,仔细听他说的话,常有吹牛撒谎、自高自大的现象。这个小伙子说在家帮人修电器,月收入4万元,是吹牛撒谎,夸大事实。但真的工作起来,却没有毅力,注意力集中不了,工作效率低,所以连续辞去几个单位的工作。过了几天,老朋友带他小儿子来找我看病。我辨证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用了疏肝、清肝、化痰、降火的药,并加用清心、宁神的药。他服药后症状逐渐改善。原本是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在泻肝化痰的同时,为什么要加用清泻心火的药?因为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心为肝之子。在泻肝胆郁火的同时,配用泻心火的药物,就叫实则泻其子,就可以提高疗效。如何利用五行相克关系为我们的健康服务上面几个例子,是从五行相生的角度,来确立的治疗原则。也有不少治病的策略和思路,是从五行相克的角度出发的。中医在治疗肝胆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调补、保护脾胃。《难经》和《金匮要略》都有类似的说法—“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胆属木,脾胃属土,木是克土的,肝胆的病也最容易影响脾胃的功能,肝炎、胆囊炎、胆道结石发作,都会出现呕吐和拉肚子。见到肝胆病以后,就可以预知它最容易影响脾胃的功能,所以就在治疗肝病的同时一定要配合健脾和胃的药。一位外地来京看病的老先生,患有肝内胆管多发性泥沙样结石,每月总要高热发作两三次,伴有呕吐和拉肚子。医院输液治疗一周。就这样连续两年,人很虚弱和消瘦。当地医生说只有换肝脏才可以有效。我给他开了两张方子,一张是急性发作的时候,疏肝利胆、荡涤瘀结、排石退热的。一张是平常没有急性发作的时候疏肝利胆和胃健脾、调整肝胆脾胃功能的。取药后,遇到第一次发作服用了第一张方子三剂,其后用第二张方子,居然3个月没有急性发作。后来的一次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大大减轻,医院输液发热就退了。自此经过近一年,再也没有出现急性发作,体重和体力随着也都增加了。这是从肝胆病的角度来看,治疗肝胆的疾病,不要忘了保护脾胃。如果从脾胃疾病的角度来看,治疗脾胃的疾病,又不要忘了疏理肝胆。慢性胃肠炎的病人,中医称之为脾胃疾病。病人生气或者情绪波动后,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嗳气或者拉肚子,这种脾胃病,是肝胆之木克脾胃之土,相克太过造成的。这其中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是肝胆之气太旺,很容易欺负脾胃;也可以是脾胃之气太虚,很容易被肝胆所欺负;还可以是肝胆旺、脾胃虚同时存在,这都可以造成相克太过。相克太过,以上欺下,这又叫相乘。这个时候,就要泻肝胆、补脾胃,也叫扶土抑木。当然要看具体情况,如果肝胆太旺,就叫木旺乘土,治疗就以泻肝胆为主;如果脾胃太虚,就叫土虚木乘,就以补脾胃为主;肝胆旺和脾胃虚同时存在,泻肝胆补脾胃就要同时进行。由这个思路建立起来的治疗法则,有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和肝脾法、利胆和胃法等。有没有以下犯上的现象存在呢?当然有,这叫反克,反克就是以下犯上,这种情况也叫相侮。比如金本应克木,可是当肺气太虚,肝火太旺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反克,这叫木火刑金,或者木旺侮金。宋朝的时候,宋徽宗有个受宠的妃子,得了咳嗽,咳嗽剧烈,连觉都睡不着,脸面肿得像盘子一样。皇帝下诏让李防御李先生给他的爱妃治疗。防御原是官名,是防御使的简称,后来逐渐成为对士绅就是有钱人或者知识分子的尊称,和员外、朝奉这样的称谓相类似。所以我在这里把李防御称作李先生,而不称李太医或者李御医。宋徽宗还要求李先生签下“霸王条款”,如果他开的药在3天之内没有效果,就要把他杀掉。李先生把该用的方法都用了,还是没看到效果,他真的感到已经无计可施了,于是和他的妻子面对面流泪,担忧命将不保。就在这时候,忽然听见院墙外传来一声吆喝:“卖咳嗽药喽!一文钱一帖,吃了当晚就能睡觉了!”李先生赶紧让家人到外面买了十帖,回来一看,药是淡淡的蓝绿色的粉末,并不知道是什么成分。李先生担心药性会不会很猛烈,皇妃如果经受不住,出现拉肚子,那就糟糕了。于是就把3帖合在一起,自己先试着一次喝下。喝过之后,并没有出现他担心的副作用,就放心地把3帖合为一帖,带到皇宫里给那个妃子服用,嘱咐这一帖药分作两次服下。当天晚上,病人的咳嗽就停止了,到第二天早上,脸上的浮肿也消了。皇帝十分高兴,赏赐李先生不少金银财宝、丝绸锦缎。李先生突然想到,病人的病是好了,但是万一皇帝问起来,你开的什么方子呀,自己不能回答,那不是很糟糕的事情吗?赶紧让自己的家人,到外面找那个卖药的人,找到后请他到家里喝酒,并表示原意用一百两银子买他的配方。卖药的人说:“方子不复杂,就是用海蚌粉放在新瓦上炒得通红,再拌上一点青黛而已。”“请问这个方子是哪个高人传授给你的啊?”卖药的人说:“我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年纪大了,自然就要退伍。我的主帅看我没有家室子女,就传给我这么一个方子,也很容易制作,我就靠着卖它来挣钱糊口,度过余生。”于是李先生出钱,妥善安置了这位卖药的老人,使他能够安度晚年。这个方子就是黛蛤散。黛是青黛,有泻肝经实火、散肝经火郁的功效。蛤是海蛤壳,也有人叫它是海蚌,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为什么治这个皇妃的咳嗽,用黛蛤散有效?因为这个皇妃的咳嗽是由于肝火犯肺引起的。她虽然是皇帝的宠妃,但后宫争宠的钩心斗角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皇妃自然会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的问题。本来应当是金克木的,现在肝火太盛,以下犯上,反克肺金,这就是木旺侮金,也叫木火刑金,于是就导致了咳嗽不止。如果只是从肺来治疗,常常疗效不好。这个时候用青黛清泻肝火,用海蛤壳化痰,这就叫佐金平木。就是辅助肺的收敛,制约肝的过度展发,就使咳嗽得以痊愈。在五行相克中,水是克火的,水行以下降运动来制约火行的上升运动,使火行的上升运动不要太过。看起来上升和下降是对立的,水与火是相互不容的。实际上在健康的人体,却是水火既济、心肾交泰的。健康人的心火就是心阳,要下交于肾,助肾阳以温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就是肾阴,要上奉于心,助心阴以制约心阳,就是心火,使心火不亢。这就叫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白天精力充沛,夜间睡眠香甜,觉醒和睡眠交替,兴奋和抑制交替,和大自然的昼夜交替规律同步,这就是健康人的特征之一。一旦肾阴肾水虚亏,或者心阳心火过亢,就可能出现“心烦不得卧”,越烦越睡不着觉,越睡不着觉越烦,这就叫心肾不交,火水未既。治疗就要泻心火补肾水,在中医还把这个治法叫泻南补北。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就可能会问:这里的南和北代表的是什么?这里的南北显然是根据五行的分类,用南代表心火,用北代表肾水。可见五行相克,在中医辨证论治中,也是经常用到的理论我们在讲养生要养心的时候,提到以情胜情法,是用于调节情志的,也是从五行相克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当时我们引用了《黄帝内经》所说的“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这个思路也是根据五行相克和五脏与情感相关的理论来分析和应用的。临床上依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我要说明,并不是所有疾病的治疗都能遵循这—规律,所以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五行的生克循环。也就是说,在临床上既要正确理解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五行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趋向,是控制一切生物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过程的自然规律,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得出来的自然科学结论。虽然在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得到应用,但事物的复杂性远远不是只凭5项大的分类和5大类之间的生克关系就可以解释得尽善尽美的。脏腑之间更复杂的关系,直到今天我们人类对它的了解还是十分局限和肤浅的。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把五行教条化。在五行分类中,五行把东南西北中五方、青赤黄白黑五色、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归属于五大系统,把脏腑和皮肉筋骨脉五体、目舌口鼻耳五官、泪汗涎涕唾五液也分别归属于五行,这样归类的原理是什么?在养生保健中有没有实际意义呢?请看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