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蛤壳 > 海蛤壳归经 > 正文 > 正文

中药总结第3章清热药1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27 10:11:53

第3章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药性寒凉,沉降入里,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痛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清虚热药五类。

第1节清热泻火药

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檐语、舌红苔黄、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常用药物如下。

一、石膏

辛、甘,大寒;归肺经、胃经。

(1)清热泻火:温热病气分实热证,配知母;肺热喘咳,配麻黄、杏仁;胃火牙痛、头痛、牙龈肿痛等,配升麻、黄连。

(2)除烦止渴:热病烦渴,常与知母相须。

(3)收敛生肌:疮疡溃烂,久溃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配黄连、青黛等研粉外用。

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清热泻火首药,有“温病气分实热非此不能除”之说;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

二、知母

苦、甘,寒;归肺经、胃经、肾经。

(1)清热泻火:热病烦渴,配石膏;肺热咳嗽,阴虚燥咳,配贝母、瓜萎、杏仁;骨蒸潮热,配黄柏、生地。

(2)滋阴润燥:阴虚消渴,配天花粉、葛根;肠燥便秘,配当归。

煎服,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泻胃生津,下能滋肾降火。温病气分壮热证要药。

三、芦根

甘,寒;归肺经、胃经。

(1)清热生津:热病烦渴,配天花粉、麦冬;肺热咳嗽,配桑叶、菊花;肺痈吐脓,配薏苡仁、冬瓜仁。

(2)除烦止呕:胃热呕逆,配竹茹、姜汁。

(3)利尿:小便短赤、热淋涩痛,配白茅根、车前子。

(4)疏肝行气:肝郁气滞,胸闷胁痛,配柴胡、白芍。

煎服,15~30g,鲜品30~60g。鲜芦根清热生津、利尿之效佳,干芦根则次之。

善清泄肺胃之热而止咳、止呕。清热胜于天花粉,生津逊于天花粉。

四、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归肺经、胃经。

(1)清热生津:热病烦渴,配芦根、麦冬;内热消渴,配葛根、山药;肺热燥咳,配天冬、麦冬。

(2)消肿排脓:痈肿疮毒(初起或脓成),配金银花、白芷、穿山甲。

煎服,10~15g。

善清肺胃热且又滋养胃阴。孕妇忌服。反乌头。

五、淡竹叶

甘、淡,寒;归心经、胃经、小肠经。

(1)利尿:口疮尿赤,配滑石、白茅根;水肿尿少,配泽泻、益母草;黄痘尿赤,配茵陈、黄芩。

(2)清热除烦:热病伤津,心烦烦渴,配芦根、石膏。

煎服,10~15g。

以清热利尿见长。

六、栀子

苦,寒;归心经、肝经、肺经、胃经、三焦经。

(1)清热利湿:湿热黄痘,配茵陈、大黄。

(2)泻火除烦:热病心烦,配淡豆豉;三焦火热毒盛证,配黄芩、黄连、黄柏。

(3)凉血解毒:血热吐衄,配白茅根、侧柏叶。

(4)消肿止痛:热毒疮疡,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

煎服,3~10g。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用走气分泻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外用消肿止痛。

善清三焦火邪,尤善清心,热病烦闷要药。

七、夏枯草

苦、辛,寒;归肝经、胆经。

(1)清肝明目: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配菊花、决明子;肝阴不足,目珠疼痛,夜甚,配当归、枸杞子。

(2)消肿散结:肝郁化火所致瘰疬、瘿瘤,治瘰疬,配贝母、牡蛎;治瘦瘤,配海蛤壳、昆布。

煎服,10~15g,或熬膏服。

善清肝火,治肝火目赤、目珠疼痛要药。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热、阳亢者,有清肝降压之效。

八、决明子

苦、甘、咸,微寒;归肝经、肾经、大肠经。

(1)清肝明目:肝经实火,目赤肿痛,畏光多泪,配夏枯草、栀子;风热上攻,头痛目赤,配菊花、桑叶;肝肾阴亏,目暗不明,配枸杞子、沙苑子。

(2)润肠通便:内热肠燥,大便秘结,配火麻仁、瓜萎仁。

煎服,10~15g。通便不宜久煎。

明目佳品。

第2节清热燥湿药

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燥湿力强,主要用于湿热证及火热证,如湿热或暑温夹湿,湿热壅结,气机不畅,症见身热不扬、脘腹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若湿热蕴结脾胃,升降失常,症见脘腹胀满、呕吐、泻痢;若湿热塞滞大肠,传导失职,症见泄泻、痢疾、痔疮肿痛;若湿热蕴蒸肝胆,症见黄痘尿赤、胁肋胀痛、耳肿流脓;若湿热下注,症见带下色黄,或热淋涩痛;若湿热流注关节,症见关节红肿热痛;若湿热浸淫肌肤,则症

见湿疹、湿疮。常用药物如下。

一、黄芩

苦,寒;归肺经、胃经、胆经、大肠经。

(1)清热燥湿:湿温暑湿,配滑石、白豆蔻;湿热中阻,配黄连、干姜;湿热泻痢,配葛根、黄连;湿热黄疸,配茵陈。

(2)泻火解毒:肺热咳嗽,配知母、桑白皮;外感热病,配栀子、大黄;少阳往来寒热,和解少阳,如小柴胡汤;痛肿疮毒,咽喉肿痛,配银花、连翘、牛蒡子。

(3)凉血止血:血热吐衄等出血证,配白茅根、三七。

(4)除热安胎:胎热不安,配白术、当归。

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酒炒清上焦热,猪胆汁炒清肝胆热。枯芩善清肺火,条芩善清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河北产的为佳品。

善清中上焦湿热及肺火,治湿温暑湿、胸脘痞闷及肺热咳嗽要药。

二、黄连

苦,寒;归心经、肝经、胃经、大肠经。

(1)清热燥湿:胃肠湿热,配黄芩、干姜;湿热泻痢呕吐,腹痛者配木香,若身热配葛根、黄芩,若下痢脓血配当归、白芍;皮肤湿疮,耳道肿、耳道流脓,眼目红

肿,外用。

(2)泻火解毒:三焦热盛,高热烦躁,配黄芩、黄柏、栀子;热盛伤津,心烦不眠,配黄连、阿胶;心火亢盛,迫血妄行,配黄芩、大黄;胃火炽盛呕吐,配竹茹、

半夏;肝火犯胃,配吴茱萸。痛肿疔毒,配连翘子、栀子。

煎服,2~10g;研末吞服1~1.5g,每日3次。外用适量。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降低寒性宜炒用,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四川产的为佳品。

善清中焦湿热,湿热泻痢要药,且善清心火、泻胃火。

三、黄柏

苦,寒;归肾经、膀胱经、大肠经。

(1)清热燥湿:湿热带下,配山药、芡实;热淋,配滑石、车前子;湿热泻痢,配白头翁;湿热黄痘,配栀子;湿疹湿疮,阴痒阴肿,配苦参、蛇床子,内服外洗均可。

(2)泻火解毒:疮疡肿毒,内服外用均可,内服配黄连、栀子。

(3)退虚热:阴虚发热,盗汗遗精,配知母、熟地、龟板。

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生用;退虚热盐水炙用。

善清下焦湿热。善清相火,退虚热,为实热、虚热两清之品。

四、龙胆草

苦,寒;归肝经、胆经、膀胱经。

(1)清热燥湿:湿热下注,带下湿疹,阴肿阴痒,配黄柏、苦参;肝胆湿热,黄痘、尿赤,配茵陈、栀子、黄柏。

(2)泻肝胆火:肝火头痛、目赤耳聋、口苦胁痛,配柴胡、黄芩;肝经热盛,热极生风致惊风抽搐,配钩藤、牛黄。

煎服,3~10g。外用适量。

善清泻肝胆及下焦湿热,又善清泻肝胆实火。

五、秦皮

苦、涩,寒;归大肠经、肝经、胆经。

(1)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热毒泻痢,里急后重,配黄连、白头翁;湿热下注,赤白带下,配牡丹皮、当归。

(2)明目:肝经郁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配菊花、黄连。

煎服,3~12g。外用适量。

六、苦参

苦,寒;归心经、肝经、胃经、大肠经、膀胱经。

(1)清热燥湿:湿热泻痢,单用或配木香;湿热黄疸尿赤,配栀子、龙胆草;湿热便血,肠风下血,痔疮出血,配生地。

(2)杀虫:带下阴痒,湿疹,配黄柏、蛇床子。

(3)利尿:湿热小便不利,配石韦、蒲公英。

煎服,3~10g。外用适量。

善除下焦湿热。善祛风杀虫止痒,为诸多皮肤顽疾所常用。

七、白鲜皮

苦,寒;归脾经、胃经。

清热燥湿、解毒祛风。湿热疮毒,配苍术、苦参;湿疹、疥癣,皮肤瘙痒,配苦参、地肤子、防风,内服外洗均可;黄疸尿赤,配茵陈;风湿热痹,配苍术、黄柏。

煎服,6~10g。外用适量。

皮肤病常用药。

本文摘自。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联系,给予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gj/73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蛤壳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