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蛤壳
01来源
本品为帘蛤科动物文蛤MeretrixmeretrixLinnaeus或青蛤CyclinasinensisGmelin的贝壳。夏、秋二季捕捞,去肉,洗净,晒干。
02性状
文蛤:扇形或类圆形,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弧形,长3~10cm,高2~8cm。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壳外面光滑,黄褐色,同心生长纹清晰,通常在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壳内面白色,边缘无齿纹,前后壳缘有时略带紫色,铰合部较宽,右壳有主齿3个及前侧齿2个;左壳有主齿3个及前侧齿1个。质坚硬,断面有层纹。无臭,味淡。
青蛤:类圆形,壳顶突出,位于背侧近中部。壳外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同心生长纹凸出壳面略呈环肋状。壳内面白色或淡红色,边缘常带紫色并有整齐的小齿纹,铰合部左右两壳均具主齿3个,无侧齿。
03炮制
汉代有杵为散(《金匮》)。南北朝刘宋时代出现了药汁制法(《雷公》)。唐代有研炼(《千金翼》)的记载。宋代有烧通赤细研(《总录》)、煅制(《急救》)等方法。金元时代有焙制、炒制(《儒门》)、(《世医》)法。明代载有醋淬法(《医学》)。清代增加了煨制(《大成》)、童便制(《逢原》)等炮制方法。
1、蛤壳: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碾碎或碾粉。
2、煅蛤壳:取净蛤壳,置无烟炉火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取出,放凉,打碎。
04炮制目的
生蛤壳偏于软坚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煅蛤壳易于粉碎,增强了化痰制酸的作用。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胃痛吞酸等;外治湿疹、烫伤。
05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咸。归肺经、肝经、胃经
06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疠瘿瘤,胃痛吞酸;外治湿疹,烫伤。--《中国药典》
清热,利水,化痰,软坚。治热痰喘嗽,水肿,淋病,瘿、瘤,积聚,血结胸痛,血痢,痔疮,崩漏,带下。--《中药大辞典》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敛疮收湿。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淋浊带下;胃痛泛酸;臁疮湿疹--《中华本草》
07药理作用
海蛤壳有抗肿瘤作用;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此外还有抗炎、降血脂、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08化学成分
海蛤壳含碳酸钙、壳角质、甲壳素等。经测试含钙、钠、铝、钡、钴、铬、铜、铁、镁、锰、磷、锶、锌等元素。
09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10注意
气虚有寒者不得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文章有误请指正
参考文献《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