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西医学中的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等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肺结核、矽肺等发生呼吸困难时,也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如《灵枢·五阅五使》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曰:“肺高则上气肩息。”描述了喘息、鼻张、肩息为喘证发作时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并提出了病变主脏在肺。《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灵枢·本神》道:“肺气虚……实则喘喝,胸膺仰息。”《素问·举痛论》谓:“劳则喘息汗出。”提出喘证的病因既有外感又有内伤,病机也有虚实之别。《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他脏。
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上气”专篇论述。所谓“上气”即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辨证已分虚实,并列方治疗,如射干麻黄汤、越婢汤、皂荚丸等。
金元时期的医家对喘证的论述各有补充。如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他说:“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元·朱丹溪认识到七情、饱食、体虚等皆为喘证的病因,《丹溪心法·喘》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论说。明·张介宾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林珮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这些论点,对指导临床实践皆具有重要意义。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既有外感,又有内伤。外感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致使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1.外邪侵袭外邪以风寒为常见,风寒袭表犯肺,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或因风热犯肺,肺为热壅,清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为喘。若表寒未解,内已化热,或肺有蕴热,寒邪外束,热不得泄,热为寒郁,或热蒸液聚成痰,痰热壅肺,肺失宣降,气逆而喘。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非风寒则火邪耳。”
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损伤脾胃,以致脾湿不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肺气壅阻,升降不利,发为喘促。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证候。若痰湿郁久化热,或肺热素盛,痰火交阻于肺,痰壅火迫,上逆为喘。若湿痰寒化,可见寒饮伏肺,常因外邪袭表犯肺,引动伏饮,壅阻气道,发为喘促。
3.情志所伤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则气逆而喘。明·李梴《医学入门·喘》所载“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即属此类。
4.劳欲久病久咳伤肺,或病久肺虚,气失所主,气阴亏耗,因而短气喘促,故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喘》说:“肺虚则少气而喘。”若劳欲伤肾,精气内夺,真元损耗,根本不固,则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气逆喘促。正如明·赵献可《医贯·喘》所言:“真元损耗,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原也。”或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气凌心,心阳不振,肺气上逆,亦可致喘。此外,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因气虚而喘。
喘证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肺和肾,但与肝脾心有关。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肾主摄纳,有助于肺气肃降,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如肺虚气失所主,亦可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原,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另外,如脾虚生痰,痰浊上干;或中气虚弱,土不生金,肺气不足;或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均可致肺气上逆而为喘。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引起。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喘证严重者,肺肾俱虚,肺虚不助心主治节,肾阳虚无以温煦,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可至喘脱危候。
(一)诊断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情志刺激及劳累而诱发。
血常规、胸部影像、心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本病西医病因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气短气短与喘证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喘病》中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证之气粗奔迫也。”可见,气短不若喘证呼吸困难之甚。但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2.哮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正如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曰:“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一)实喘
1.风寒犯肺
临床表现: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色白清稀,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或有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华盖散由麻黄、紫苏子、杏仁、陈皮、桑白皮、赤茯苓、甘草组成。前方宣肺平喘,解表散寒力强,适用于咳喘,寒热身痛者;后方宣肺化痰,降气化痰功著,适用于喘咳胸闷,痰气不利者。若寒痰较重,痰白清稀,量多起沫者,加细辛、生姜;若咳喘重,胸满气逆者,加射干、前胡、厚朴、紫菀。
2.表寒肺热
临床表现:喘逆上气,息粗鼻扇,胸胀或痛;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
本方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组成。表寒重者,加桂枝;痰热重,痰黄黏稠量多者,加瓜蒌、贝母;痰鸣息涌者,加葶苈子、射干。
3.痰热郁肺
临床表现: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血痰;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汤。
本方由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栀子、黄芩、黄连组成。身热重者,可加石膏;喘甚痰多,黏稠色黄者,可加葶苈子、海蛤壳、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腑气不通,便秘者,加瓜蒌仁、大黄或玄明粉。
4.痰浊阻肺
临床表现:喘咳痰鸣,胸中满闷,甚则胸盈仰息;痰多黏腻色白,咳吐不利;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由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生姜、乌梅组成;三子养亲汤由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组成。两方同治痰湿,前方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较宜;后方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痰湿较重,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厚朴;脾虚,纳少,神疲,便溏者,加党参、白术;痰从寒化,色白清稀,畏寒者,加干姜、细辛;痰浊郁而化热,按痰热证治疗。
5.肝气乘肺
临床表现: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胁闷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平素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方:五磨饮子。
本方由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组成。肝郁气滞较著者,可加用柴胡、郁金、青皮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欢皮、酸枣仁、远志等;若气滞腹胀,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即六磨汤,以降气通腑。
6.水凌心肺
临床表现:喘咳气逆,倚息难于平卧,咳痰稀白,心悸,全身浮肿,尿少;怯寒肢冷,面色瘀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涩。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代表方: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真武汤由炮附子、茯苓、白术、芍药、生姜组成;葶苈大枣泻肺汤由葶苈子、大枣组成。可酌加泽兰、桂枝、益母草、黄芪、防己等益气温阳、活血行水之品。若唇舌紫暗,瘀血内阻,加丹参、当归、红花等;阳虚明显,加肉桂、干姜;全身浮肿者,可合五皮饮治疗。
(二)虚喘
1.肺虚证
临床表现: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淡红,或舌红少苔,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
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
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补肺汤由人参、黄芪、桑白皮、熟地黄、紫菀、五味子组成。前方益气养阴,后方重在补肺益肾。若咳逆,咳痰稀薄者,加款冬花、苏子、钟乳石等;偏阴虚者,加沙参、玉竹、百合、诃子;咳痰稠黏,加川贝母、百部;兼肾虚,动则喘甚,加山萸肉、胡桃肉、蛤蚧;肺脾两虚,中气下陷者,配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2.肾虚证
临床表现: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淡苔白或黑润,或舌红少津,脉沉弱或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金匮肾气丸由附子、肉桂、干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参蛤散由人参、蛤蚧组成。前者偏于温阳,用于久喘而势缓者;后者长于益气,用于喘重而势急者。若脐下筑筑跳动,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肾失潜纳,加紫石英、磁石、沉香;肾阴虚者,宜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本证一般以阳气虚为多见,若阴阳两虚应分清主次治之。
3.喘脱证
临床表现: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悸烦躁,四肢厥冷,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脉微欲绝。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参附汤由人参、炮附子、生姜组成;黑锡丹由黑锡、硫黄、阳起石、附子、木香、胡芦巴、小茴香、肉豆蔻、桂心、沉香、川楝子、补骨脂组成。前方扶阳固脱,后方镇摄肾气。可配合蛤蚧粉加入汤方中服用,以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若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者,加干姜;阴虚甚,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黏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者,加麦冬、玉竹,人参改用西洋参;神昧不清者,加丹参、远志、菖蒲;浮肿者,加茯苓、炙蟾皮、万年青根。
(一)辨证要点
1.首辨虚实
2.实喘辨外感内伤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内伤病程久,反复发作,无表证。
3.虚喘辨病位肺虚者劳作后气短不足以息,喘息较轻,常伴有面色白,自汗易感冒;肾虚者静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伴有面色苍白、颧红,怕冷,腰酸膝软;心衰者喘息持续不已,难以平卧,伴有心悸,紫绀,浮肿,脉结代。
(二)治法方药
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此外,由于喘证多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所以,还应当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不能见喘治喘。
1.注意寒热的转化互见。喘证的证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临床辨证除分清实喘、虚喘之外,还应注意寒热的转化。如实喘中的风寒壅肺证,若风寒失于表散,入里化热,可出现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证,若痰郁化热,或痰阻气壅,血行瘀滞,又可呈现痰热郁肺,或痰瘀阻肺证。
2.掌握虚实的错杂。本病在反复发作过程中,每见邪气尚实而正气已虚,表现肺实肾虚的“下虚上实”证。因痰浊壅肺,见咳嗽痰多,气急,胸闷,苔腻;肾虚于下,见腰酸,下肢欠温,脉沉细或兼滑。治疗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以苏子降气汤为代表方,并根据上盛下虚的主次分别处理,上盛为主加用杏仁、白芥子、莱菔子,下虚为主加用补骨脂、胡桃肉、紫石英。
3.虚喘尤重治肾,扶正当辨阴阳。虚喘有补肺、补肾及健脾、养心的不同治法,每多相关,应结合应用,但肾为气之根,故必须重视治肾,纳气归原,使根本得固。扶正除辨别脏器所属外,须进一步辨清阴阳。阳虚者温养阳气,阴虚者滋阴填精,阴阳两虚者根据主次酌情兼顾。一般而论,以温阳益气为主。
对于喘证的预防,平时要慎风寒,适寒温,节饮食,少食黏腻和辛热刺激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动火。
已病则应注意早期治疗,力求根治,尤需防寒保暖,防止受邪而诱发。忌烟酒,远房事,调情志,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但不宜过度疲劳。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其临床特征,严重者可致喘脱。病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疏以及久病体虚所致。病变主要在肺和肾,而与肝、脾、心有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邪气壅盛,气失宣降;虚喘主要在肾,为精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辨证治疗以虚实为纲。实喘有邪,其治在肺,当祛邪利肺,分别邪气的不同,予以温宣、清泄、化痰、降气;虚喘正虚,其治主要在肾,当培补摄纳,须辨所病脏器,予以补肺纳肾,或兼养心健脾。喘脱危症应予急救,当扶正固脱,镇摄潜纳。实喘由于邪气壅阻,治以祛邪利气,疗效较佳。虚喘为气失摄纳,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且易感邪而致反复发作,致使病情迁延难愈。因此,对待虚喘应持之以恒地调治。
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对喘证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可资借鉴。如《丹溪心法》指出治喘:“必用薄滋味,专攻于痰。”把祛除伏痰作为治疗喘证的大法之一。认为喘急发作时应当迅速止喘,《丹溪心法》云:“诸喘不止者,用劫法,一二服则止。”首提“椒目劫喘”,可用椒目研细末治之。强调喘定后要以治本为主,以杜绝喘证再发。《丹溪纂要》谓:“劫喘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别阴阳,阴虚者补阴,阳虚者补阳。攻邪气者,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还采用多种给药途径以提高治喘的效果。如《丹溪心法》载:“久喘嗽非此不除,南星、款冬花、鹅管石、佛耳草、雄黄等分为末,拌艾,以生姜一片留舌上,次用艾烧之。”此外,如清·王旭高《王旭高临证医案》道:“古人谓实喘治肺,虚喘治肾,确有见地,然不可执一,实喘治肺须兼治胃,虚喘治肾兼宜治肺。”指出实喘虚喘的兼治。清·罗美在《古今名医汇粹·喘》中曰:“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强调调补不可操之过急,须长期缓调而图功。
《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或因坠堕惊恐,渡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荣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为喘也。”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喘促。……有肺虚夹寒而喘者,有肺实夹热而喘者,有水气乘肺而喘者……如是等类,皆当审证而主治之。”
《景岳全书·喘促》:“凡虚喘之证,无非由气虚耳。气虚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无风邪,内无实热而喘者,即皆虚喘之证。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化源未亏,其病犹浅。若肝肾气虚,则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则深,此当速救其根以接助真气,庶可回生也。”
《医宗必读·喘》:“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故辨证不可不急,而辨喘证为尤急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