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海域总面积99.7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浅海滩涂面积在水深15m以内的为1万平方千米,潮间带面积万平方千米,蕴藏着丰富的贝类资源。
贝类属软体动物,现存种类11.5万种(其中化石种类3.5万种),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近年来,随着人工养殖及增殖工程技术的发展,贝类养殖产量不断提高。01年,我国各种贝类年产量约为万吨(约占渔业总产量的4%),占世界贝类总产量的60%,我国贝类以海水养殖贝类为主,能形成规模海水养殖的贝类现有0多种,包括牡蛎、鲍、螺、蚶、贻贝、江珧、扇贝、蛤和蛏等。
(一)海水贝类1.牡蛎牡蛎在广东俗称蚝,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牡蛎目,牡蛎科。牡蛎为世界性分布种类,目前已发现有多种,我国有0多种,从高潮线到水深0m都有附着,杂食性,主要以浮游动植物为食。主要的经济品种有香港牡蛎(旧称近江牡蛎)、长牡蛎、福建牡蛎(旧称褶牡蛎)等。牡蛎由于营养丰富和味道鲜美而深受欢迎。其干肉中蛋白质含量为45%~57%,脂肪7%~11%,肝糖19%~38%,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1、维生素B1、维生素B、维生素D、维生素E以及微量元素,其含碘量比牛奶或蛋黄高00倍。用其加工制得的蚝油被誉为调味料中的极品,还可用于制作罐头、熏制品、冷冻制品。此外,其牛磺酸含量也较高,是海洋功能食品的原料。(1)香港牡蛎(Crassostreahongkongensis) 见图1-1。图1-1 香港牡蛎旧称“近江牡蛎”(Ostrearivrlaris),贝壳大而厚,体型多变化,通常呈圆形、卵圆形、三角形和延长形,壳长可达4cm,壳高可达15cm。两壳不等,左壳厚大,右壳扁平,较左壳小。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黄褐色或暗紫色鳞片,无放射肋。主要分布和养殖于华南沿海咸水、淡水水域,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均未发现,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目前两广地区广泛养殖的品种。香港牡蛎的命名是最近由相关学者通过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分析重新修订而得,华南沿海的“白肉蚝”实际就是该种类。该牡蛎与其他牡蛎种类相比较,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体大肉肥、味道鲜美,另外其市场价值远高于其他种类牡蛎。()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 见图1-。图1- 长牡蛎长牡蛎壳大而坚厚,壳形有变化,一般呈长型,背腹缘几乎平行,壳长为高的3倍左右,大的个体壳长达35cm,高10cm,也有长卵圆形个体。两壳不等,左壳稍凸,鳞片粗大,放射肋明显,右壳较平,表面灰白色,生长纹呈波纹状环生鳞片,排列稀疏,放射肋不明显。长牡蛎每年有春、秋两个繁殖季节。食性主要以单细胞浮游生物和有机屑为饵料,摄食无特殊规律性,在水温10~5℃时摄食旺盛,在繁殖期摄食强度减弱。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以广东、福建较多,为南方沿海主要养殖品种之一。在大连湾附近海域生长的长牡蛎又被称为“大连湾牡蛎”。(3)福建牡蛎(Crassostreaangulata) 见图1-3。图1-3 福建牡蛎本种曾命名为僧帽牡蛎[Ostreacucullata(Born)]和褶牡蛎[O.plicatula(Gmelin)]。壳小而薄,体型多变化,一般近三角形。两壳不等,左壳稍大而凸,右壳小而平。壳表淡黄色杂有紫褐色条纹。右壳放射肋不明显,生长线呈同心环状翘起的鳞片层。左壳表面凸出,具粗壮的放射肋,鳞片层较少。壳内白色,前凹陷极深。铰合部窄,无齿,韧带槽长,三角形。闭壳肌痕马蹄形,位于背后方。本种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主要养殖贝类,繁殖期为4—5月份和8—9月份。.扇贝扇贝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珍珠贝目,扇贝科。世界上扇贝的近缘种达余种,在我国有30余种。主要经济品种有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墨西湾扇贝以及日月贝等。扇贝闭壳肌肥大、鲜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国内外十分受欢迎的高档水产食品,扇贝闭壳肌加工后的干制品称为“干贝”,是珍贵的海产八珍之一。扇贝除了鲜食和加工成干贝外,还可制成冻肉柱或加工成扇贝罐头。加工干贝的油汤可浓缩成扇贝油精等调味品。(1)栉孔扇贝[Chlamys(Azumapecten)farreri] 见图1-4。图1-4 栉孔扇贝贝壳表面一般为紫褐色或淡褐色,间有黄褐色、杏红色或灰白色。壳高略大于壳长,前耳长度约为后耳的倍。前耳腹面有一凹陷,形成一孔即栉孔,在孔的腹面右壳上端边缘生有一排栉状齿6~10枚。具有足丝。贝壳表面有放射肋,左壳有10条左右主要放射肋,具棘,右壳有0条左右主要放射肋,有小肋夹杂其间。属我国海区自然生种类,产于我国北部沿海,尤以山东半岛为多。山东长岛、威海、蓬莱、石岛、文登和辽宁大连、长山岛等地是主产地。()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Mimachlamys)nobilis] 见图1-5。图1-5 华贵栉孔扇贝贝壳大,近圆形。左壳较右壳稍凸。贝壳表面颜色多变,有紫褐色、淡红色、黄褐色或枣红云状斑纹。放射肋粗壮,约3条,肋间沟内有细的放射肋3条。生长线细密,并形成翘起的鳞片。左壳前、后耳近三角形,有细肋7~8条。右壳前耳下方有足丝孔,孔缘具栉齿数枚。壳内面黄褐色,铰合部直,内韧带三角形。闭壳肌痕圆形。产于我国南海及东海南部,属暖水性贝类。自低潮线至深海都有分布。(3)海湾扇贝(Argopectensirradians) 见图1-6。图1-6 海湾扇贝贝壳中等大小,近圆形。壳表一般呈黄褐色,左右壳较突,具前足丝孔。成体无足丝。放射肋0条左右,肋较宽而高起,肋上无棘。生长线较明显。壳顶位于背缘中部。前耳大后耳小。外套膜简单型,具外套眼(图1-6)。年引进我国并开展人工养殖。主要集中于山东、辽宁。常年可收获,以春季质量较好。(4)虾夷扇贝[Patinopecten(Mizuhopecten)yessoensis] 见图1-7。图1-7 虾夷扇贝贝壳大型,壳高超过0cm,右壳较突出,黄白色。左壳稍平,较右壳稍小,呈紫褐色,壳近圆形。中顶,壳顶两侧前后具有同样大小的耳突起。右壳前耳有浅的足丝孔,壳表有15~0条放射肋,右壳肋宽而低矮,肋间狭。左壳肋较细,肋间较宽,有的有网目雕刻。壳内面白色,壳顶下方有三角形的内韧带,闭壳肌大,位于壳的后部。自然分布水深6~60m,底质为砂砾。为冷水性贝类,生长适温范围5~3℃。在我国北方繁殖季节为3—4月份,产卵水温为3~10℃。原产于日本和朝鲜,现已引进我国,并已在山东、辽宁等北方沿海省市进行人工养殖、增殖生产。常年可采捕,但以春季采捕制干贝为好。(5)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concentricus) 见图1-8。图1-8 墨西哥湾扇贝墨西哥扇贝是美国大西洋沿岸海湾扇贝的一个品种,后被引进到中国养殖。该扇贝肉质鲜嫩,味道好,生长周期短,易养殖,经济效益高,适温性广。墨西哥湾扇贝一般采用外海浮子延绳筏网笼吊养,在水温10~31℃可正常生长,最佳生长温度为4~8℃。其生长快,养成周期短,一般只需要5~6个月;产量高,出肉率和肉柱高,亩产一般在0kg以上,最高亩产可达kg,每g带壳的扇贝可加工出全肉5g,是目前南方扇贝养殖的主要品种。(6)美丽日本日月贝(Amussiumjaponicum) 见图1-9。图1-9 美丽日本日月贝贝壳圆形,两壳相等,其直径约10cm。中央部略向外突出。前后两耳较低,呈直线形倾斜。两壳表面均光滑,具有细的同心生长轮脉,左壳比右壳的轮脉粗而明显。两壳颜色不同,左壳表面淡玫瑰色,内面淡咖啡色,略具光泽。右壳表面淡黄带白色,内面白色具杏黄色边缘,有放射肋15~36条,近壳顶部已不明显。铰合线中部稍凸,内韧带棕褐色。产于南海,在广东、广西沿海分布很广,尤以广西北海市等地产量较大。将其闭壳肌和外套膜数个编在一起加工干制,即成为广东等地有名的海珍品“带子”。(7)长肋日月贝(Amussiumpleuonectes) 见图1-10。图1-10 长肋日月贝壳长9cm,高8.8cm,宽1.8cm。贝壳近圆形,壳质较薄。两耳小,略相等。壳较平,左壳较右壳略凸。壳表面光滑。两壳颜色不同,左壳呈浅红褐或肉红色,具有深褐色细的反射线,同心生长线较细。右壳内面白色,同心生长线比左壳细。左壳内面微紫色或带银色灰色,右壳内面白色。反射肋较长,具有4~9条细长的反射肋。铰合线直,内韧带三角形。产于南海,在广东、广西沿海分布很广,尤以广西北海市等地产量较大。3.贻贝贻贝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贻贝目,贻贝属。又称淡菜、海红,主要的品种有翡翠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等。鲜活贻贝是大众化的海鲜品,其营养价值仅次于鸡蛋,但比一般鱼、虾肉都高,而且容易消化吸收,因此,又有“海中鸡蛋”之称。贻贝可以鲜食或加工成淡菜,也可制成各种类型罐头。贻贝加工的肉汤,可以制成美味可口的贻贝油。贻贝还是一种较好的药用滋补品,对动脉粥状硬化、高血压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疾病有良好效果。(1)翡翠贻贝[Pernaviridis(Linnaeus)] 见图1-11。图1-11 翡翠贻贝壳呈楔形,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壳表翠绿色,生长细密。韧带面窄长,足丝孔长。壳内面呈瓷白色,铰合齿左壳个,右壳1个。无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痕大。翡翠贻贝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沿岸,附着生活在低潮区至浅海岩礁上。()紫贻贝(Mytilusedulis) 见图1-1。图1-1 紫贻贝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一般壳长6~8cm,壳长小于壳高的倍。壳薄,壳顶近壳的最前端。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壳内面灰白色,边缘部为蓝色,有珍珠光泽。铰合部较长,韧带深褐色,约与铰合部等长。铰合齿不发达。前闭壳肌痕极小,位于壳顶内面腹侧,后闭壳肌痕很大,呈卵圆形,与前方的足丝收缩肌痕相连。足很小并退化,足丝细而软,为淡褐色。生活在浅海,以足丝附着岩礁上。分布于我国辽宁、山东、浙江、福建等省沿海,可人工养殖。(3)厚壳贻贝(Mytiluscoruscus) 见图1-13。图1-13 厚壳贻贝贝壳呈楔形,较贻贝大且厚。壳顶细尖,位于壳的最前端。壳长是壳高的倍,是壳宽的3倍左右。贝壳后缘圆,壳面由壳顶沿腹缘形成一条隆起,将壳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宽大斜向背缘,下部小而弯向腹缘,故两壳闭合时在腹面构成一菱形平面。生长线明显,但不规则。壳面棕褐色,顶部常被磨损而显露白色,边缘向内卷曲成一镶边。壳内面呈紫褐色或灰白色,具珍珠光泽。足丝粗硬,黄色。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沿岸,浙江省自然资源较多。4.蛤类蛤类属瓣鳃纲,帘蛤目软体动物。种类多,大部分生活在潮间带或海滩。生物量大,为贝类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一个类群。主要包括文蛤、青蛤、菲律宾蛤仔以及西施舌等。除鲜销外,主要用于加工调味品、冻煮肉及蛤肉干等。(1)文蛤(MeretrixmeretrixLinnaeus) 见图1-14。图1-14 文蛤文蛤(MeretrixmeretrixLinnaeu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俗称车螺、黄蛤、海蛤、贵妃蛤等。文蛤贝壳外形一般较大,表面膨鼓,呈三角卵圆形,背缘略呈三角形,前缘、腹缘呈圆形,后缘稍长、末端略圆,其壳长略大于壳高,两壳壳顶紧接,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小月面大,长楔形,楯面大,占背后缘的全部长度与宽度。韧带短,黑褐色。壳质坚厚,表面平滑细腻,被有一层褐色壳皮;轮脉清晰,由壳顶开始有锯齿状褐色带,无放射肋,壳中部及边缘部分常有磨损脱落,使壳面呈白色。同心生长线清晰。壳顶开始常有环形的褐色带和呈反射状排列的齿状花纹;壳内面白色,光亮,但无珍珠光泽。文蛤壳的色泽和花纹与所栖息的海区和滩涂底质有相关性。一般渤海区河口滩涂,含砂量大(95%以上)且砂的粒度相对较大(粒度大于0.mm),如葫芦岛、锦州、盘锦和营口沿海,滩涂文蛤的壳面色泽较浅,呈黄褐色,花纹较少。在潮中带下区采集的贝壳面常有波纹出现。生长在鸭绿江口附近的文蛤苗移植到江西六股河口进行滩涂养殖,其新生壳面颜色明显变浅,花纹也明显减少。文蛤是广温性贝类,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和中国等地。辽宁省营口市沿海、山东省莱州湾沿海、江苏省南部沿海、台湾省西部沿海、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西部沿海,文蛤资源最为丰富,是我国文蛤主要产区。()青蛤(Cyclinasinensis) 见图1-15。图1-15 青蛤青蛤壳薄,近似圆形,壳高大于壳长,壳外表黄白或青白色。壳顶歪向一方,并有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层纹,排列紧密,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腹缘带呈细齿状,壳内面为乳白色或青白色,光滑无纹。体轻,质坚硬略脆,断面层纹不明显。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北至辽宁,南至海南岛等地区。(3)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 见图1-16。图1-16 菲律宾蛤仔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辽宁称蚬子,山东称蛤蜊。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位于背缘靠前方。放射肋细密,90~条,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灰白色,从壳顶到腹面有~3条浅色的色带。我国南北海区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较大。(4)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imis) 见图1-17。图1-17 四角蛤蜊四角蛤蜊属瓣鳃纲,帘蛤目,蛤蜊总科。壳略呈四角形,极膨胀。左右两壳相等。壳顶尖,略向前屈,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向前端。小月面和楯面大,界线清楚。外韧带小,淡黄色。壳表多呈紫色,顶部白色,腹缘黄褐色。壳面生长纹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前、后闭壳肌痕明显。足部发达,侧扁,呈斧状。生活于浅海泥沙滩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5)杂色蛤仔(Ruditapesvariegate) 见图1-18。图1-18 杂色蛤仔杂色蛤仔(Ruditapesvariegate)俗称蚬子、沙蚬子、蛤蜊等。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位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宽平,50~70条,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长方格。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白色或杏黄色。分布于斯里兰卡、菲律宾、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和我国沿海。我国南自广东、福建,北至河北、辽宁的沿海各地均有分布,尤其是以福建的连江、长乐、福清、三都湾,山东的胶州湾和辽宁的石城岛、大连湾最多。(6)西施舌(Mactraantiquate) 见图1-19。图1-19 西施舌西施舌俗称海蚌。壳体略呈三角形,壳长通常有7~9cm,壳顶在中央稍偏前方,腹缘圆形,体高为体长的4/5,体宽为体长的1/。壳厚,壳表光洁,生长轮脉明显,壳顶呈淡紫色,其余部分呈米黄色或灰白色,壳内面淡紫色。小月面呈心脏形,楯面披针形,外韧带小。左壳主齿1枚,右壳主齿枚,呈八字形。多栖息在低潮线附近至干潮线以下10m左右水深,底质以细沙为主,水质肥沃,浮游植物丰富的海区,食叉鞭金藻、扁藻等。其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浅滩,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产量不多。福建长乐漳港一带为其著名的产地。5.鲍鲍俗称鲍鱼,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鲍科,鲍属。居海味“八珍”之首,鲍鱼肉特别鲜美,多用于高档宴席及鲜销,也可制成罐头制品及干制品。皱纹盘鲍是我国所产鲍中个体最大者,鲍肉肥美,为海产中的珍品;耳鲍壳薄肉多,足部肌肉特别肥厚,是著名的海珍品之一,也是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杂色鲍虽不及皱纹盘鲍口感好,也是鲍中较好的品种。鲍鱼贝壳是名贵的中药材,称石决明。(1)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 见图1-0。图1-0 皱纹盘鲍皱纹盘鲍贝壳大,椭圆形,较坚厚。壳长约1.5cm,高3cm,宽8~9cm。螺层三层。壳顶钝,略凸出贝壳表面,但低于贝壳的最高部分。从第二螺层的中部开始至体螺层边缘,有一排突起和小孔组成的旋转螺肋,其末端的4~5个有开口,呈管状。壳面被这排突起和小孔分为左、右部两部分,左部狭长且较平滑,右部宽大、粗糙,有多数瘤状或波状隆起。生长纹明显,无大的褶襞。壳面深绿色带褐色。贝壳内面银白色,有彩色光泽。皱纹盘鲍产卵期为7—8月份,适宜水温在0~5℃。中国在黄海、渤海有分布,以长山列岛和海洋岛产量最多。一般栖息在潮下带数十米深处,以足部吸着岩礁上,昼伏夜出。主食褐藻、红藻,也摄食有孔虫、多毛类及挠足类等。中国在大连市、山东省等地已人工养殖。()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 见图1-1。图1-1 杂色鲍杂色鲍贝壳坚硬,螺旋部低小,体螺层极大,螺肋细。壳面的左侧有一列突起,约0余个,前面的7~9个有开口,其余皆闭塞。壳口大,外唇薄,内唇向内形成片状边缘。壳表面绿褐色,生长纹细密,生长纹与放射肋交错使壳面呈布纹状。壳内面银白色,具珍珠光泽,足发达。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以海南岛及广东的硇州岛产量较多,繁殖期多在秋季。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3)耳鲍(Haliotinsasinina) 见图1-。图1- 耳鲍耳鲍壳扁平,狭长,螺层数少,约3层。螺旋部很小,体螺层大,体螺层上具一列排成螺旋形的小孔,与壳口相适应,整个贝壳扭曲成耳状。壳面左侧有一条螺肋,由一列约0个排列整齐的突起组成,其中5~7个突起有开口。肋的左侧至贝壳的边缘具4~5条肋纹。生长纹细密。壳表面光滑,为绿色、黄褐色,并布有紫色、褐色、暗绿色等斑纹。壳内银白色,具珍珠光泽。足极发达,不能完全包于壳中,附于岩石。分布于各海洋岩岸浅水中。由于过度捕捞,世界许多地区耳鲍的数量已减少,因此,在一些地方已限制捕捞量,甚至完全禁止捕捞。6.珍珠贝珍珠贝属瓣鳃纲,珍珠贝目,珍珠贝科,是能生产珍珠的贝类总称。珍珠贝和贻贝以及扇贝等均为用足丝附着在岩石、珊瑚礁、砂砾或其他贝壳上生活的种类。珍珠贝为暖水性海产贝类,在我国的福建,特别是广东沿海十分普遍。珍珠贝的种类很多,有企鹅珍珠贝、马氏珠母贝、大珠母贝等。其中以马氏珠母贝最普通,合浦的珍珠就是从这种珍珠贝中采得的。(1)企鹅珍珠贝(Pteriapenguin) 见图1-3。图1-3 企鹅珍珠贝企鹅珍珠贝贝壳大,一般壳高都在10cm以上,壳质较厚重,两壳不等。壳形斜,背缘直长,腹缘斜圆向后方延长成袋形。壳体较肥胖,形似企鹅。左壳凸,右壳较平,壳顶突出近前端。壳顶前方和后方具有耳状突起,后耳长。生长线细密,环绕壳顶呈复瓦状排列,较低,至壳后端多呈片状,较明显,极易脱落。闭壳痕大,多呈葫芦形,位于壳中部略近后缘。前收足肌痕略小,呈椭圆形,举足肌痕和外套肌痕均不明显。均有粒状铰合齿,一般不明显。多数个体肌肉较发达,颜色较暗。后闭壳肌较发达,呈椭圆形。壳内珍珠层,具暗黑和黄红色光泽。该种贝类是一种暖水性较强的珍珠贝,对海水温度要求较高,一般水温低于10℃就会引起死亡。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广东宝安南沃、大亚湾、湛江、海南以及印度西太平洋区。()马氏珠母贝(Pteriamartensii) 见图1-4。图1-4 马氏珠母贝马氏珠母贝又称合浦珠母贝,是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和生产珍珠的主要母贝。贝壳斜四方形,背缘略平直,腹缘弧形,前、后缘弓状。前耳小,后耳大。生长线细密,呈片状,末端稍翘起。左壳稍凸,右壳较平。右壳前耳下方有明显的足丝凹陷。足丝呈毛发状。铰合部平直,韧带黑褐色。壳内面中部珍珠层较厚,光泽强,边缘淡黄色。马氏珠母贝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区。自然栖息于水温15℃以上的内湾或近海海底。水深一般在10m以内,分布范围较窄。成体终生以足丝附着在岩礁石砾上生活。适宜水温范围为15~30℃。我国分布在广西、广东和台湾海峡南部沿海一带。(3)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 见图1-5。图1-5 大珠母贝贝壳极大、厚重,较大的个体壳高可达30cm以上,壳重超过5kg。壳略近圆形,但它随年龄的增长而有变化。左壳较右壳稍凸,呈黄褐色,放射肋不明显,生长线呈不规则鳞片状,作覆瓦状排列。壳背缘较直,腹缘圆,后缘稍圆或略圆。壳顶尖,较明显,但不突出壳背缘,其前方和后方具有明显的足丝孔。贝壳内面珍珠层区厚,呈银白色珍珠光泽。闭壳肌痕明显,近椭圆形,铰合部无齿,韧带位于背缘,中部宽厚而两端较细。韧带多呈褐色或黑褐色。为热带种,通常群栖在海流通畅,水温、盐度比较稳定的砂、石砾质的海底。我国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沿海,北部湾东北沿海至雷州半岛沿海,经琼州海峡,环绕整个海南岛,到西沙群岛,太平洋西部热带海。7.缢蛏[Sinonovaculaconstrzcta(Lamarck)]。图1-6 缢蛏缢蛏(图1-6)俗称蛏(福建)、蜻(浙江)。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端。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端圆,壳中央稍靠前端处有一自壳顶至腹缘的斜沟,状如缢痕。壳皮黄绿色,壳面生长线明显。贝壳关闭时,前后两端均有开口。壳内面白色,壳顶下有与壳表凹沟相应的一条突起,铰合部右壳有个主齿,左壳有3个主齿。食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在福建省,缢蛏的产卵季节在秋分至立冬4个节气,分4批产卵。栖息在河口和有淡水注入的浅海内湾,以足掘穴,冬深夏浅。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为浙、闽沿海重要养殖品种。8.竹蛏(Solen)图1-7 竹蛏竹蛏为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竹蛏科。主要品种有大竹蛏(Solengrandis)、长竹蛏(Solenstrictus)、细长竹蛏和短竹蛏等。竹蛏通常体表光滑,披黄褐色外皮,有光泽,壳质脆薄,而老个体原外皮往往脱落而呈白色;面突出,背缘与腹缘平行,后端纯圆,呈长方形,生长线明显,长约11cm,好像两枚破裂的竹片。贝壳内面白色,有的能见到淡红色彩带。足部肌肉黄白色,极为发达;前闭壳肌痕长,后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出水管和入水管常伸出壳外,短而粗(图1-7)。竹蛏是一种海产优质贝类,其适温范围为~3℃,最适水温为15~7℃,并以摄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主,大部分栖息在盐分较低,且水深0~50cm的海域中,在我国从北到南沿海均有分布。其种类较多,在大陆东南沿海产量较多,在台湾则多产于中南部,尤其是台中及云嘉一带的砂泥海域。9.象拔蚌(Panopeajaponica)图1-8 象拔蚌象拔蚌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类中个体较大的种类,商品贝个体重约1kg,壳长0cm左右。壳近椭圆形,大而薄脆,以韧带铰合部相连,壳上有明显的生长轮纹,成贝软体部位大,常见粗大而有伸缩的虹管伸出壳外(图1-8),觅食时可伸长达1m左右。美国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有分布,我国广东、山东已有养殖。主要加工产品形式是鲜活品和冻贝肉片。10.蚶类魁蚶、泥蚶及毛蚶的适应范围广、产量高、经济价值大,是我国重要的海产贝类。蚶肉味可口,蚶血红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蚶类主要供鲜食,也有用作腌制加工。蚶壳具有药用价值,有“消血块、化瘀积”的功效。(1)泥蚶(Tegillarcagranosa) 见图1-9。图1-9 泥蚶贝壳卵圆形,极坚厚,两壳相等,膨胀,一般壳高~3cm,长4cm,宽3cm左右。壳顶凸出,尖端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较远,壳表放射肋发达,18~1条,肋上有粒状结节,壳表面白色,被有棕褐色壳皮。壳内面灰白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肋沟。铰合部直,铰合齿约40个。前闭壳肌痕较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近方形。产卵期随沿海海区而不同,浙江、福建为6—10月份,广东省则为8—1月份。对温度、盐度适应性广。喜栖息在浅海内湾、河口的软泥底质中,食硅藻、单细胞藻、有机碎屑等。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河北等省已普遍进行人工养殖。()毛蚶(Scapharcainaequivalvis) 见图1-30。图1-30 毛蚶贝壳长卵圆形,膨胀,质坚厚,两壳不等,右壳稍小于左壳,壳高3cm,长4cm,宽3cm。背侧两端略具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壳顶凸出且内卷,位置偏向前方,壳面有放射肋30~35条,扁平。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表皮,故有毛蚶之称。铰合部直,铰合齿约60个,中间小而密;两侧大而疏。前闭壳肌痕小,略呈肾脏形,后闭壳肌痕为马蹄形。每年7—10月生殖排卵,将卵直接排入海水中受精孵化。栖息在稍有淡水注入的浅海泥沙中,食硅藻类,中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为河北省、辽宁省沿海的养殖对象。(3)魁蚶(Anadarauropygimelana) 见图1-31。图1-31 魁蚶左右两壳不等,左壳稍大于右壳。壳质坚厚,外形呈斜卵型,极膨胀。壳面有放射肋,宽平无明显结节,放射肋有4~48条,多为43条。背缘直,两侧呈钝角,前端及腹面边缘圆,后端延伸。同心生长轮脉在腹缘略呈鳞片状。壳面白色,被棕色绒毛状壳皮,有的肋沟呈黑褐色。壳内面灰白色,其壳缘有毛,边缘具齿。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生活于水下几米至10~0m的浅海泥沙或软泥沙海底。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南方的个体比北方的壳薄,放射肋亦少,后腹缘也短,是一种大型冷温性蚶类。魁蚶生长在潮间带以下至水深3~50m的海区,野生资源集中分布区水深为0~40m。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沿岸、日本的北海道以南、朝鲜、菲律宾、俄罗斯东南部。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辽东半岛东南部、山东半岛北部和东部、渤海北部等海区。11.栉江珧(Atrinapectinata)图1-3 栉江珧栉江珧壳大而薄,呈三角形,见图1-3。两壳相等,闭合时前腹缘与后端有开口。壳顶尖,位于最前端。背缘直,全长为铰合部,有排列整齐的小棘。前腹缘稍直,后腹缘逐渐突出。后缘宽大近截形。壳表黄褐至黑褐色,生长线细,放射肋15~30条,肋上有小棘。壳内前大半部为珍珠层区,铰合部无齿,韧带与背缘等长。前闭壳肌痕卵圆形,后闭壳肌痕椭圆形。1.东风螺图1-33 东风螺东风螺在广东俗称“花螺”“海猪螺”和“南风螺”,我国的主要种类有方斑东风螺(Babyloniaareolata)、泥东风螺(Babylonialutosa)和台湾东风螺(Babyloniaformosae)三种。东风螺形状见图1-33。壳坚固,壳形为长卵形或近似筒状,背面为棕色至灰白色,布有密集的深褐色花纹,其间并有许多尺寸一致的椭圆形空间;侧缘略厚,缀有深褐色斑点。贝的身体可以全部缩入壳内。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及日本也有分布;其肉质鲜美、酥脆爽口,是国内外市场近年十分畅销的优质海产贝类。13.香螺(NeptuneacumingiCrosse)图1-34 香螺香螺又名响螺、金丝螺。香螺形状见图1-34。贝壳近菱形,壳质较坚硬,高mm,宽77mm。螺层约7层,缝合线明显,每一螺层壳面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扩张形成肩角,肩角的上、下两半部略成直角。主要分布于我国辽宁(海洋岛、大连)和山东(蓬莱、长山八岛、烟台、威海、俚岛、东楮岛)等地。14.红螺[Rapanavenosavenosa(Valenciennes)]图1-35 红螺红螺[Rapanavenosavenosa(Valenciennes)]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骨螺科(Muricidae),俗称红螺,因其壳内壁呈粉红色而得名。红螺形状见图1-35。贝壳大,成贝高达11cm,宽9cm。螺旋部短小,为壳高的1/5~1/4。壳顶尖细,缝合线和生长线皆明显。体螺层极膨大,螺层约6层,每层宽度增加迅速,有发达肩角。体螺层上有特别凸出的三角形结节。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而平的螺旋形肋和细沟纹。壳面黄褐色,并散布有棕色斑点。壳口大,外唇厚,内唇黏附于体螺层上。壳口内杏红色,有珍珠光泽。厣角质坚厚,椭圆形,略偏一侧。幼贝多生活在低潮线附近岩石间,成贝多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数米深至海底。食双壳类,是蛤、贻贝、牡蛎的天敌。红螺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而北方海区则较广,辽宁省的丹东、山东省的羊角沟与胶州湾产量较大。(二)淡水贝类内陆地区的贝类养殖品种主要以淡水贝类为主,我国主要的淡水贝类品种有中国圆田螺、蚌以及河蚬。1.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hinensis(Gray)]图1-36 中国圆田螺中国圆田螺俗称螺丝、田螺。中国圆田螺形状见图1-36。贝壳大、个体小。壳质薄而坚,贝壳近宽圆锥形,具6~7个螺层,每个螺层均向外膨胀。螺旋部的高度大于壳口高度,体螺层明显膨大。壳顶尖。缝合线较深。壳面光滑无肋,呈黄褐色。壳口近卵圆形,边缘完整而薄,具有黑色框边。厣为角质的薄片,小于壳口,具有同心圆的生长纹,厣核位于内唇中央。生活在淡水水草茂盛的湖泊、水库、沟渠、稻田、池塘内,以宽大的腹足爬行。我国各淡水水域均有分布。.蚌(Hyriopsiscumingii)图1-37 蚌蚌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贝类。常见种类包括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和褶纹冠蚌。蚌的两个贝壳的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在背面互相连接,而在前后和腹面分开,可以随意地关闭或张开(图1-37)。两个贝壳在背部相连的地方有角质的、富有弹性的韧带,有的种类除了韧带以外,还有凹凸不平的铰合齿。贝壳外表的颜色一般呈黑色或棕褐色。蚌的贝壳的关闭和张开,是靠身体上的特殊肌肉和贝壳背面的韧带来完成的。两块闭壳肌几乎同样大小,都是由肌肉纤维所组成,呈圆柱状。蚌靠斧足爬行,栖息于河底,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物。我国各江、河、湖泊、池沼均有分布。3.河蚬(Corbiculafluminea)图1-38 河蚬河蚬俗名黄蚬、沙螺。贝壳较小型,壳厚、坚固,外形略呈正三角形。一般壳长3cm左右,壳高与壳长相近似。两壳膨胀。壳顶高,稍偏向前方(图1-38)。壳面有光泽,颜色因环境而异,常呈棕黄色、黄绿色或黑褐色。壳面有粗糙的环肋。韧带短,突出于壳外。铰合部发达。左壳具3枚主齿,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具3枚主齿,前后侧齿各枚,其上有小齿列生。闭壳肌痕明显,外套痕深而显著。栖息于淡水的湖泊、沟渠、池塘及咸淡水交汇的江河中,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在俄罗斯、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布。载形渔业谢谢支持,欢迎合作。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xz/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