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经(上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丹沙、云母、玉泉、石钟乳、涅石、消石、朴消、滑石、石胆、空青、曾青、禹余粮、太乙余粮、白石英、紫石英、五色石脂、白青、扁青(右玉石,上品一十八种,旧同)。
菖蒲、鞠华、人参、天门冬、甘草、干地*、术、菟丝子、牛膝、充蔚子、女萎、防葵、柴胡、麦门冬、独活、车前子、木香、署豫、薏苡仁、泽泻、远志、龙胆、细辛、石斛、巴戟天、白英、白蒿、赤箭、奄闾子、析蓂子、蓍实、赤、黑、青、白、*、紫芝(六芝)、卷柏、蓝实、芎?、蘼芜、*连、络石、蒺藜子、*耆、肉松容、防风、蒲*、香蒲、续断、漏芦、营实、天名精、决明子、丹参、茜根、飞廉、五味子、旋华、兰草、蛇床子、地肤子、景天、茵陈、杜若、沙参、白兔藿、徐长卿、石龙刍、薇衔、云实、王不留行、升麻、青蘘、姑活、别羁、屈草、淮木(右草上品七十三种,旧七十二种)。
牡桂、菌桂、松脂、槐实、枸杞、柏实、伏苓、榆皮、酸枣、蘖木、干漆、五加皮、蔓荆实、辛夷、桑上寄生、杜仲、女贞实、木兰、蕤核、橘柚、(右木上品二十种,旧一十九种)。
发皮(右人一种,旧同)。
龙骨、麝香、牛*、熊脂、白胶、阿胶(右兽上品六种旧同)。
丹雄鸡、雁肪(右禽上品二种,旧同)。
石蜜、蜂子、蜜腊、牡蛎、龟甲、桑螵蛸、海蛤、文蛤、蠡鱼、鲤鱼胆(右蠡鱼上品一十种,旧同)。
藕实茎、大枣、葡萄、蓬蔂、鸡头实(右果上品五种,旧六种)
胡麻、麻贲(右米谷上品二种,旧三种)。
冬葵子、苋实、瓜蒂、瓜子、苦菜(右菜上品五种,旧同)。
草
鞠华(菊花)
味苦平。
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
《吴普》曰:菊华一名白华(初学记),一名女华,一名女茎。
《名医》曰: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案《说文》云:蘜治墙也,蘜日精也,似秋华,或省作,《尔雅》云,蘜治墙;郭璞云:今之秋华菊,则蘜、(上艹下左辛右匊)、蓻皆秋华,字、惟今作菊,《说文》以为大菊瞿麦,假音用之也。
神农本草经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本书收药物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神农本草经》简介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
孙星衍(~),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种,其中植物药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
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有*,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
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
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
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
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疏》(),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百种录》()、邹澍撰《本经疏证》(),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校点》()等。
附:吴氏本草十二条
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齐民要术)。
鼠尾,一名劲,一名山陵翘,治痢也。(太平《御览》)。
满阴实,生平谷,或圃中,延蔓如瓜,叶实如桃,七月采,止渴延年(太平《御览》)。
千岁垣中肤皮,得姜,赤石脂,治。(太平《御览》)。
小华,一名结草(太平《御览》)。
木瓜,生夷陵(太平《御览》)。
谷树皮,治喉闭,一名楮(太平《御览》)。
樱桃,味甘。主调中益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气。
一名朱桃,一名麦英也(艺文类聚)。
李核,治仆僵。花,令人好颜色(太平《御览》)。
大麦,一名穬麦,五谷之上盛,无*,治消渴,除热益气,食密为使。
麦种一名小麦,无*,治利而不中□(太平《御览》)。
豉,益人气(太平《御览》)。
晖日,一名鸩羽(太平《御览》)。
珍仁堂回归生命本源,愿天下人无病!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xz/7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