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蛤壳 > 海蛤壳性状 > 正文 > 正文

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4 16:39:27

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膏粱厚味,火邪可积于六腑。凡此种种,大火熊熊,能拯危救难者,非寒冷不行。或以冰冷直折其火势,或以泻下抽薪于釜底,或以清透之力还热出肌表,皆寒药之功也。

自从神农尝百草,认识到草木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自然界中千千万万种草木,就逐渐进入医生的视野,成为医生治疗疾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中药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发挥治疗作用的呢?

大自然生长万物,往往不是公平的。这不公,倒未必是谁高谁低,谁优谁劣。而是万物所禀受的阴阳之气,通常都是不同的。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地有木、火、土、金、水,味有酸、苦、甘、辛、咸。

中医对草药的认识,主要是从“气”“味”两个方面展开的。所谓气,是指寒、热、温、凉的属性,称为“四气”。所谓味,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称为“五味”。后世发展过程中,又在寒、热、温、凉之外,补充了“平”性;在五味之外,补充了“淡”味。不过中医已经对“四气五味”的说法约定俗成,我们今天仍然用此来表示中药的基本性味。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展开,为大家讲述百种药物的诸般性味。

一、四   气

凡世间万物,皆秉阴阳二气而生。但具体到某一种事物,往往都是阴阳的一种成分偏盛,另一种偏衰。阴偏盛者其性多凉,阴气隆盛者多寒;阳偏盛者其性多温,阳气隆盛者多热。寒凉就可以用来治疗热病;温热就可以用来治疗寒病。但事物有一利则有一弊。大寒大热的药,固然可以起重证大证,如阳热盛极,非大黄、石膏类大寒药不能除;阴寒盛极,非附子、肉桂类大热药不能去。但寒热之药,气重力猛,一则容易矫枉过正,二则一旦用错,后果往往不堪设想,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所以,中医临床实践中,除非遇到明显严重的寒热病证,一般较少选用大寒大热之药。中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用上、中、下三品的方式,对药物进行了划分。上品多性味平和,无毒,在今天看来,多属药食两用,久服无损于人;中品则性味偏颇较为明显,常服容易造成人体内阴阳的失衡;下品则多为性质偏颇十分明显,或大寒大热,或毒性较大,只有去病之用,无有养身之功。所以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下面我们逐个来看一下中药的寒、热、温、凉这四种性质。

(一)寒性药说

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膏粱厚味,火邪可积聚于六腑。凡此种种,大火熊熊,能拯危救难者,非寒冷不行。或以冰冷直折其火势,或以泻下抽薪于釜底,或以清透之力还热出肌表,皆寒药之功也。

助读: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的身体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感染到火热之邪。火邪主要的来源有三:外感邪气,饮食积热,情志化火。而热邪一旦形成,从其部位来看,可在表,可在里;可在气,可在血;可在脏,可在腑。虽然热病总需寒药治,但随其部位不同,治法也相应的有所区别。在表则清透,在里则清泻;在气则清气,在血则凉血;在脏则清脏,在腑则通腑。下面我们以三味药为例,来体会一下寒性药的特点。

1.大黄 大黄素有“将军”之名,最善攻下,斩关夺门。凡热邪隆盛于体内,而腹中有大便不通者,必选大黄攻伐。试想腹中积热停滞,身上高热不退,神志躁扰不宁。遍身热象,皆由腹中积热所致;譬如一锅沸水,滚滚蒸腾,清凉求解,恰似扬汤止沸,唯有大黄,釜底抽薪,方可去除热病之根源。

2.黄连 黄连至苦至寒,是苦寒直折类药的代表,最善清脏腑热。所谓直折,譬如以冰水浇灌柴草之火,可令火势骤减。一般来讲,清脏腑热的药,多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某一种药擅长清某一种或几种脏腑热证。黄连最擅长的,一是清心火,二是清胃肠热。夏季炎热,人容易烦躁,是热扰心神之象;饮水时稍加一点黄连,心火得以清泻,即可神清气爽。感受暑邪,或饮食不洁,导致腹泻痢疾,泻下黄黏臭秽,或见脓血,后阴灼热疼痛,是湿热客于胃肠,可凭黄连之寒以清此热,为正治之法。

3.石膏 邪从外入,侵袭肌表,而导致高热不退。此时需要观察一点,就是我们在上一讲辨证中讲到的,辨别表里的重要指征——恶寒。如果恶寒存在,说明病邪的位置尚在于表,需要用发散的药物来治疗。如果恶寒消失,甚至出现不恶寒、反恶热的表现,也就是说,患者从起初的怕冷喜多盖衣被,变成怕热喜掀开衣被时,即说明病位已经在里,需要用清热药来治疗。但这种情况下的清热,还与以上的两种情况不同。用大黄通腑,腑中本无积滞,下之徒伤正气;用黄连清泻,热邪未至脏腑,清之亦损真阳。此时唯有生石膏,能清能透,而不损脏腑正气,方是正解。

(二)凉性药说

气有小寒,谓之性凉。凡热不甚,用寒则伤正者,凉药之所为也。风热之袭表,则需凉散;阴血损而燥热生,则宜凉润;凡血有热,不宜寒凉太过,常用凉血。

助读:如果热证本身不是很严重,或者患者体质偏于虚寒,用大寒的药来治疗,往往可以导致人体的正气受损,疾病难愈甚至加重,此时就需要选用性质仅次于寒的凉药来治疗。临床常见的凉药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辛凉解表,以解在表风热之邪;甘凉清润,以治阴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凉血宁血,以治血热躁动。以下我们还是举三味药为例,来体会凉药功效。

1.薄荷 薄荷以其清香宜人的气味,经常被加工成各种饮品,在炎炎夏日为我们带来凉爽。薄荷这种清凉之气,也被医生用来治疗由于外感风热邪气所导致的疾患,用以疏风清热。风热之邪本性轻浮,所袭肌表亦属轻扬之地。凡欲解此处此邪,非轻清之品不得。若治以大寒,总难免卫阳被遏,毛孔闭合,而邪走无门。

2.麦冬 有小热伤及阴津,或是热病后期邪气渐去而阴液受损,最适宜除此小热,益此津亏者,非麦冬莫属。我们常说的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较浅的一层,称为阴津,主要来濡养肺、胃、大肠等;阴津受损,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舌燥、干咳、大便干燥等。较深的一层,称为阴精,主要藏于肝、肾,称为一身阴之根本;阴精不足,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无力,夜尿频多,心虚胆怯,耳聋耳鸣等。我们留意麦冬的形态质地,白白胖胖的像个蚕宝宝。其性味温和,轻浮在上,而又质稠明润,故最善疗小热阴津之不足。

3.丹参 丹参色赤入心,善于理血。与气相比,血有形,流动有一定的路径。如果用大寒药来清除血分之热,就非常容易造成血行的凝滞。譬如河流遇寒凝结成冰,再要破冰恢复水流,就是一个比较浩大繁重的工程了。所以除非遇到血中热象非常明显,出现各种出血的表现,如流鼻血、大量吐血、尿血等,中医一般不主张用大量寒药冰伏血液。而是代之以凉而能行的一类中药,比如丹参。丹参功能凉血、活血、养血,且性味平和,不燥不滞。古人盛赞曰“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四物汤是养血第一方)。

(三)热性药说

人有大寒,因用热药。冰寒禁锢之地,非熊熊烈火无以消其阴翳。寒凝在脾,则需干姜温中以固守;寒聚于肾,必经肉桂温下以培元。其寒气大盛于一身之内外,抑或阳气将脱之危重大症,非附子孰能力挽狂澜?

助读: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凡人体出现阴寒内盛的征象,寒邪盘踞,坚守不去时,即需大热之药来辅助回阳驱寒。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留,但在脾肾两脏更为常见。温中焦者,干姜最佳;暖下焦者,肉桂尤良。如果遍身内外寒邪皆盛,或者阳气暴脱欲绝,就必须选用“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了。大热之药,总量并不很多。我们下面就以三种最常用的热药为例,来体会热药之用。

1.附子 附子为热药之最,为大寒稽留,阳气虚损,必选之药。善于行走,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能及。寒在外,关节痹痛难忍;寒在上,胸痹喘息心悸;寒在中,脘腹冷痛便溏;寒在下,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皆赖附子之大热来温阳散寒。附子如此刚猛的热性,不但表现出如此卓著的功效,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伤害性,也就是毒性,严重者可以危及人的生命。所以中医处方用附子,常常在右上角标注一个(先)字,表示此药需要先煎煮半小时左右,以减少其毒性。不过随着今天中药材质量的下降以及火神派的兴起,让医生对附子的忌惮化解了很多。有些医生用附子,起手就是30、50克。无疾对此不作评论,不过对于本文的读者,爱好者朋友们,强烈不赞成学习此法。人的生命何其宝贵,中医治病的方法有很多,何必常出险招制敌。

2.干姜 生姜晒干后即为干姜。物虽同,性却异。生姜性温,可发散解表,民间有用姜糖水来治感冒的方法;还可温胃止呕,被誉为“呕家圣药”。干姜性热,最善入中焦,温补脾胃,散其寒邪,是温补中焦阳气的主将。干姜与附子相配,可以进一步加强附子的热性,用来挽救阳气将脱的患者。

3.肉桂 肉桂就是我们日常炖肉时常会用到的桂皮,不过入药用的肉桂,成色更好些。与干姜相比,肉桂最擅长温补的部位在肾。有一种病很有意思,上面口舌生疮,咽干鼻干,下面却腰冷疼痛,小便清长。上面一团火,下面一盆冰。中医称为“上热下寒”。上面的火,原本该在下面;但是由于下面寒邪盘踞,把异己的、虚弱的阳气赶了出来,阳气无家可归,浮游于上,才出现了上面的火象。肉桂的作用,就在于入下焦温散寒邪,让阳气来复。中医形象的将肉桂这一功效称为“引火归原”。

(四)温性药说

少火生气,温之谓也。温药于人,温和宜人。诸邪得祛,诸虚得补,能不赞之?

助读:人有生命,全赖体内一团阳气推动。故阳气常宜培补,不宜过度攻伐。体现在用药上,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几种邪气,风湿寒热、气滞血瘀,除热邪外,中医驱散其他几类邪气的手段,多用温法。风邪得辛温而解,水湿痰饮得温则化,寒邪得温则散,气血得温则行。再看虚证,不但气虚阳虚多用温药来补,即便阴血的不足,也常以温药来治。寻思其理,补阴血之药多滋腻,若多用寒凉之性,恐不易行,难以为人所用,填补阴血。例如地黄,生用则性寒,用以清血分之热;若经酒炮制,反复蒸晒,则寒性大减,反成温性,用以补养阴血。我们还是举三味药为例,来体会温药。

1.防风 顾名思义,防范风邪。防风最善行于肌表,辅助卫气,警惕外界风邪侵袭;譬若岗楼之哨兵。风为百病之长,凡有外邪入侵,总以风邪为先导。风邪既防,众邪无犯,平安得保。风邪未至,防风可防范之;风邪已至,防风可疏散之。实为治疗外风证不可多得的妙药。

2.陈皮 陈皮即干燥的橘子皮。之所以名之曰陈,是因为陈皮入药,以其辛燥为用。但过于辛燥,对人体正气损伤太甚。经久后燥性减,不致伤人。痰湿与两个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是肺,一是脾。脾主运化水湿,脾气推动无力,则水湿停聚为痰;痰湿随水谷精微上呈于肺,肺脏轻灵娇嫩,湿邪最易停留。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陈皮性温燥善行,入肺脾,治疗湿痰,尤为所长。

3.熟地黄 地黄生用性寒,经酒蒸晒后成为熟地黄,寒性渐转为温,为养血填精之要药。与防风、陈皮同属温性,但前二者主以解表行气,所治在气;而熟地黄则补益在阴血,道理何在呢?继续读到后面药物的升降浮沉一节,再从网上搜索一下几味药物的图片,看看是否可以给出你的答案。

除上述寒、热、温、凉四气之外,中药里还有一类药物,其性中正,不寒不热,谓之平。平性药为数不少,临床也较为常用,但限于篇幅,不再展开来讲。此处仅以最常用的两味药为例,帮大家体会平性药的性味。

1.山药 有朋友问起,如何帮助脾胃虚弱的孩子调养身体,山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2年前曾诊治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身材矮小,头发枯黄,脾胃虚弱,食量小。当时以反复感冒求治。处方后,嘱其母,须常以山药煮粥给孩子吃。半年后再见该小孩,头发转成乌黑,精力十分充沛,感冒也很少发生了。山药能有此效,主要是因为其性平,善于平补脾肾之气阴。对于正处生长期的小儿,久服温药容易化热,久服凉药难免损阳。唯有用山药这样中正平和,不温不凉的药物长期服用来补益,才不会有寒热之弊,最合适不过。

2.甘草 甘草在今天医生的处方中,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味药了。甘草的作用很多,但之所以大家都喜欢用甘草,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其性平味甘,善于调和诸药。怎么个“调和”法呢?例如上一章所讲的寒热错杂证,治疗时自当寒热药并用。而药中有寒有热,相互之间就很容易发生纠缠,从而影响疗效的正常发挥。此时如果在方药中加入少许甘草,寒热药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就可以从此化解,协力祛疾,即所谓调和。除寒热的矛盾外,甘草还可以调节表里、补泻、上下等不同类型药物之间的矛盾,从而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此外还有一点,甘草,从名称可以看出,此药甘甜,入药后,可以祛除其他药物的一些难闻的气味,使汤药味道变得可口一些。

二、五   味

药物区分寒热温凉,以应对不同寒热属性的疾病,这是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单靠寒热温凉,还不足以来指导药物治疗千变万化的疾病。下面我们继续介绍中药学理论的第二部分内容——五味。

五味,即指酸、苦、甘、辛(辣)、咸这五种味道。我们的古人,根据药物的味道,对千百种药物进行了分类,用于指导治疗临床的各种疾病。有一点需要提示:随着古代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古人对药物五味属性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药物的治疗作用。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在书本上见到的药物后面的五味,已经不完全是原始的五种滋味了,更是对其药物功效的一种归纳形式。

五味各有其独特的性质和治疗价值。总体来说,辛辣的药,擅长于行走,发散。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麻辣诱惑,常常会见到一两位,一边疯狂地吃,一边不住地擦拭头上身上涌出的汗水。这就是辛味发散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苦味的药,擅长于清泻,我们平时上火吃的牛黄解毒丸一类的药,一个比一个苦,就是明证。甜味药擅长补益。回忆一下我们去看望大病之后身体虚弱的朋友,都会带去哪些礼物呢?不论苹果、橘子,还是糕点美食,几乎都是甜味的,因为甜味善于补益。酸味药擅长于收敛。不小心吃到一枚酸酸的橘子,你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通常是深深的吸一口气。实际上这就是酸味令气机收敛的一种表现。咸味药擅长于软坚。冰块坚硬,得盐则化;便结坚满,得咸则泻。在定位上,咸味药往往有入肾的特点。有些药原本不咸,医生为了让它入肾中疗病,还可以通过盐炒的方法来实现,比如黄柏。

当我们利用五味来治疗各种病症时,必须将一点谨记在心。凡物有偏,有偏则有用,有偏则有弊。五味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上述的治疗作用以外,各自又都存在着一些弊端,不可不知。辛味能发散行走,但发散行走的同时就很容易带来对气血的损耗。所以气血不足的人,如果需要用辛味药来发散,就需要酌情减量,以免对气血损耗太过而伤正。苦味药能清热,但是清热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对胃气、阳气的损伤。所以平素脾胃不好,阳气不足的人,如果必须清热,就需要慎用苦寒,可以部分的用甘寒药来代替。甜味药可以补益,但是补益就很容易造成壅滞,平素体质肝郁气滞,或者湿热较盛的人,就必须注意。酸味可以收敛,但如果外感病邪气还有停留时,用酸味药就很容易把邪气留在体内,中医谓之“敛邪”。咸味药可以软坚散结,但也最伤阴血,试想现在正口渴的一个人,再让他喝上两口酱油,他的反应一般都不会是很情愿吧。

(一)辛味药

1.辛散类(解表药)麻黄、桂枝。

麻黄、桂枝两味药作为辛散药的代表,可以说最合适不过。《伤寒论》中一个重要的解表方剂——麻黄汤,其中最重要的两味药就是麻桂。两药配合在一起,可以发挥非常强大的解表作用。举无疾自治的一则医案来说明。

年夏秋之际,无疾因感染寒邪,病了一场。恶寒、高热,无汗,头痛,烦躁不安,脉浮数而紧,体温在39.5℃左右。此证属风寒之邪束表,寒主收引,汗孔闭合。虽正邪交争于体内,热大发,但邪气排出无门。当务之急,需解表将汗孔打开,令邪有出路;同时以药力助正气,一举驱邪外出。处以麻黄汤原方。半副药后,遍身大汗出,热退身凉病愈。一副麻黄汤1.6元,半副治愈。感慨。

2.辛行类(行气血药)香附、川芎。

香附、川芎皆味辛善行气血。香附更善理气,川芎更善活血,是妇科很常用的一对药。李时珍赞香附“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川芎的应用范围相对更加广泛一些,《本草汇言》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除了活血行气的功用,川芎还有一个功效尤其受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xz/748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蛤壳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