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
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主产于广西龙津、大新、百色、容县等地。云南、广东、福建等省亦产。广西、江苏等省区已人工养殖。进口蛤蚧产于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
咸,平。归肺、肾经。
全年均可捕捉,5-8月为主要捕捉季节,剖开腹部,取出内脏,拭净血液(不可水洗),再以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将大小相近的两只合成1对,扎好。
补肺气,定喘嗽,助肾阳,益精血。
药材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无眼睑,口内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腥薄。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进口蛤蚧多为砖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呈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有5趾,除第1指趾外,均具爪;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面具吸盘。尾细而坚实,几与体长相等,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明显的6-7个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县银灰色环带不明显。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饮片蛤蚧:为不规则的片状小块,表面灰黑色或银灰色,有棕黄色斑点及鳞甲脱落后的痕迹。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脊椎骨和肋骨突起清晰。气腥,味微咸。
酒蛤蚧:本品形如蛤蚧块。微有酒香气,味微咸。
海金沙
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
主产于广东、浙江、湖北、湖南等地。
甘,寒。归小肠、膀胱经。
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
利水通淋。
药材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浅棕黄色。体轻,手捻有光滑感,置手中易由指缝滑落。气微,味淡。将海金沙粉末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始逐渐下沉;将其少量撒于火上,即发出轻微爆鸣及明亮的火焰。
海螵蛸
为软体动物门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
无针乌贼主产于浙江、江苏、广东等地。金乌贼主产于辽宁、山东等地。
咸、涩,温。归肝、脾、肾经。
收集乌贼鱼的骨状内壳,洗净,干燥。
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药材无针乌贼:呈扁长椭圆形,边缘薄,中间厚,长9-14cm,宽2.5-3.5cm,厚1.2-1.5cm。背面有瓷白色脊状隆起,两侧略显微红色,有不甚明显的幼小疣点状突起;腹面白色,自尾端到中部有细密波状横层纹;角质缘半透明,尾部较宽平,无骨针。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气微腥,味微咸。
金乌贼:内壳较前者大,长13-23cm,宽约至6.5cm,最厚部分位于前半部,厚0.8-1.2cm。背面疣点明显,略作层状排列;腹面的细密波状横层占全体大部分,中间有纵向浅槽;尾部角质缘渐宽,向腹面翘起,末端有一骨针,多已断落。
饮片多呈不规则形或类方形小块,类白色或微黄色,气微腥,味微咸。
海藻
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或羊栖菜的干燥藻体。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
海蒿子主产于山东、辽宁。主要销往北方省区。羊栖菜主产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销往全国,为商品主流。
咸,寒。归肝、胃、肾经。
夏、秋二季采捞,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药材大叶海藻:皱缩卷曲,黑褐色,有的被白霜,长30-60cm。主干呈圆柱状,具圆锥形突起,主枝自主干两侧生出,侧枝自主枝叶腋生出,具短小的刺状突起。初生叶披针形或倒卵形,长5-7cm,宽约1cm,全缘或具粗锯齿;次生叶条形或披针形,叶腋间有着生条状叶的小枝。气囊黑褐色,球形或卵圆形,有的有柄,顶端钝圆,有的具细短尖。质脆,潮润时柔软;水浸后膨胀,肉质,黏滑。气腥,味微咸。
小叶海藻:较小,长15-40cm。分枝互生,无刺状突起。叶条形或细匙形,先端稍膨大、中空。气囊腋生,纺锤形或球形,囊柄较长。质较硬。
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xz/7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