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东海池泽,采无时。”《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图经》云:“海中蚌属,以牡者良。今莱州昌阳县海中多有,二月、三月采之。”《本草图经》谓:“今海旁皆有之,而南海、闽中及通、泰间尤多。此物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故名蛎房,一名壕山,晋安人呼为壕莆。初生海边才如拳石,四面渐长,有一二丈者,崭岩如山。每一房内有壕肉一块,肉之大小随房所生,大房如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来,则诸房皆开,有小虫入,则合之以充腹。”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的牡蛎相符。
15版药典牡蛎:本品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gigasThunberg、大连湾牡蛎OstreatalienwhanensisCrosse或近江牡蛎OstrearivularisGould的贝壳。
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胆、肾经。功效: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癖痰核,癥瘕痞块。煅牡蛎收敛固涩,制酸止痛。用于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崩漏带下,胃痛吞酸。药用部位:本品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gigasThimberg、大连湾牡蛎OstreatalienwhanensisCrosse或近江牡蛎OstrearivularisGould的贝壳。蛎蛤、古贲、左顾牡蛎、牡蛤、蛎房、蚝山、蚝莆、左壳、蚝壳、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左牡蛎。
产地与道地
生活于江河流人海处。杂食性,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广东、福建、山东沿海,并有养殖。
原形态
1、长牡蛎
长牡蛎(学名:Crassostreagigas),地方名蚝、白蚝、海蛎子、蛎黄、蚵,是莺蛤目牡蛎科巨牡蛎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在潮间带及浅海的岩礁海底,以其左壳固定在岩石上。
长牡蛎壳大而坚厚,呈长条形。背腹缘几乎平行,壳长为高的3倍左右。大的个体壳长达35厘米,高10厘米。也有长卵圆形个体。右壳较平,环生鳞片呈波纹状,排列稀疏,层次少,放射肋不明显。左壳深陷,鳞片粗大,壳顶固着面小。壳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白色,瓷质样。壳顶内面有宽大的韧带槽。闭壳肌痕大,马蹄形。
长牡蛎贝壳长形,壳较薄。壳长为壳高的3倍左右。右壳较平,鳞片坚厚,环生鳞片呈波纹状,排列稀疏。放射肋不明显。左壳深陷,鳞片粗大。左壳壳顶固着面小。壳内面白色,壳顶内面有宽大的韧带槽。闭壳肌痕大。长牡蛎的外套膜左右两片;呼吸系统的鳃位于鳃腔中,左右各一对,共4片,呼吸主要由鳃完成,外套膜也可进行气体交换;消化系统包括唇瓣、口、食道、胃、消化盲囊、肠、直肠和肛门;循环系统是开放式的,由围心腔、心脏、副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肾脏由肾小管和肾围漏斗管组成,左右各一;在繁殖季节,牡蛎的内脏块充满了乳白色的物质,这就是生殖腺,分为三部分,即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神经系统由脑、脏神经节及其联络神经构成。
2、大连湾牡蛎因其产地在大连湾附近海域而得名。俗称牡蛎、海蛎子、蛎头。瓣鳃纲、珍珠贝目、牡蛎科。贝壳略呈三角形,壳大而中等厚。两壳大小不等,左壳大于右壳。右壳平扁,左壳坚厚而凹陷较大。右壳鳞片稍竖起,起伏呈水波状,壳顶部鳞片愈合,边缘部分疏松,放射肋不明显。左壳自壳顶开始有数条粗壮放射肋,肋上鳞片坚厚竖起。壳面灰黄色,间有紫色条纹或斑点。壳内面白色,有光泽。铰合部小,无齿。内韧带槽长而深,三角形。性别不稳定,雌雄异体和雌雄同体都存在,相互间常转换,个体性别也常发生变化。体外受精。性腺成熟时,雄性体表呈乳白色,雌性体表呈略带黄色。1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6—8月。
3、近江牡蛎以有淡水入海的河口生长最繁盛而得名。贝壳大型,长达24厘米,高15厘米,质坚厚。体型多变化,有圆形、卵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右壳略扁平,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1~2年的个体,鳞片平、薄、脆,有时呈游离状;2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在后缘起伏成弱小的水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相迭,坚厚如石。左壳较有壳厚大,鳞片少。壳面有灰、青、紫、棕黄等颜色。壳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韧带长而阔。紫黑色。闭壳肌痕大,一般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足退化,无足丝。
采收加工
牡砺收获期是在每年的5-6月,即牡砺生殖腺高度发达而又未进行繁殖,软体部最肥时进行。采收时,将牡蛎捞起,开壳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类别特征
1、长牡蛎:壳大型、坚厚,长条形或长卵圆形,背腹缘几乎平行,一般壳长为壳高3倍;壳长:左壳30~35cm右壳22~33cm。壳高:左壳9.5~10cm,右壳8.5~9.5cm。右壳较平如盖,壳外面鳞片尖厚,自壳顶向后缘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但趋向愈合,无纵褶,没有明显放射肋。;壳面平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瓷白色,有脊或无;壳顶两侧无小齿。闭壳肌痕大,呈蹄形,瓷白、紫棕色或黄色等,位于壳的后部背侧。左壳稍凹或很深,壳外面鳞片较右壳更粗大,但形状相同;壳内面顶部具宽大而长的韧带槽,长度为宽度的2倍以上,颜色与右壳相同,无臭,味微咸。
2、大连湾牡蛎
贝壳略呈三角形,壳坚厚,一般壳长55-63mm,宽95-mm,壳顶尖,至后缘渐加宽。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较扁平,如盖状,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壳顶部鳞片趋向愈合,较厚;渐后腹缘鳞片渐疏松,且起伏呈波状,无显着放射肋。壳表面淡黄色,杂以紫褐色斑纹,内面白色。左壳突起,自顶部开始有数条粗壮放射肋,边缘肋上的同心鳞片坚厚翘起。壳内而凹陷如合状,白色,铰合部小,韧带槽长而深呈长三角形。断面厚0.3-13mm,层次不明显角质层重叠。闭壳肌痕白色或带紫色,位于背后方。
3、近江牡蛎:贝壳大形,坚厚,呈圆形、卵圆形、三角形和长形不等。壳长:左壳13~24cm,右壳12~24cm。壳高:左壳9~15cm,右壳8.5~14cm。右壳较左壳小,略扁平,壳外表环生同心状鳞片,形状随年龄不同而变化,一至二年生个体鳞片扁平薄脆,有的呈游离状,二至数年个体鳞片平坦,有的在后缘起伏或微波状;多年生个体鳞片完整,层层相叠,坚厚如石。壳面具灰、青、紫、棕等色彩。壳内面白色,边缘有的具灰紫色,无齿,闭壳肌痕大,肾形或半圆形,紫黑色,位于中部背侧。左壳较右壳大、厚,同心鳞片与右壳类似,但层次少。壳内面白色,有的周围呈灰紫色。
长牡蛎、近江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的主要特征是:长牡蛎为长条形,长度可达35cm,鳞片坚厚呈层状、质硬,断面层状洁白、味微咸;而近江牡蛎则多呈类圆或卵圆形,鳞片呈同形环状,层层相叠;大连湾牡蛎则为类三角形,鳞片稍坚呈水波状。三者形状迥异,较易区分。
规格等级
牡蛎商品不分等级。
质量评价
以个大、整齐、里面光洁者为佳。
炮制用法
牡蛎将原药除去壳外附着物等杂质,洗净,干燥,敲成小于2cm小块,用50目筛,筛去灰屑。煅牡蛎将原药除去壳外附着物等杂质,洗净,干燥;照明煅法(附录Ⅰ)煅至酥脆,拍成块。
饮片性状
牡蛎本品为不规则形的块片,最大不超过2cm;白色至类白色或灰黄色至灰色,外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形覆瓦状层次,有的略具光泽;破碎面粗糙,显层纹;质坚硬。气微,味微咸。煅牡蛎灰白色,间有青灰色或淡灰黄色,质松易碎,略具焦臭。
混淆品种
密鳞牡蛎,贝壳呈圆形或卵圆形,壳坚厚,一般长46-mm,高58-mm。左壳较大而凹氏陷,壳顶为附着面,形状常不规则。右壳顶部鳞片愈合,较光滑,渐向腹缘鳞片环生渐密,薄、脆呈片状,以覆瓦状紧密排列,有放射肋多条,使腹缘略呈波状,壳表面灰青色混杂紫褐色。壳内面白色,稍带珍珠样光泽。铰合部两侧常有小齿1列,约5-8个。韧带槽较短,呈三角形。闭壳肌痕较大。我国分布于沿海,但以北方沿海为多。
附:牡蛎肉
药材基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大连湾牡蛎、密鳞牡蛎等的肉。1.OstreariuularisGould2.O.gigasThunberg3.O.talienwhanensisGrosse4.O.denselamellosaLischk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去壳,取肉,鲜用或晒干。
性味:味甘;咸;性平归经:心;肝经功能主治:养血安神;软坚消肿。主烦热失眠;悯神不安;瘰疬用法用量:内服:煮食,30-6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崔禹锡《食经》:治夜不眠,志意不定。2.《本草拾遗》:煮食,主虚损,妇人血气,调中,解丹毒。于姜醋中生食之,主丹毒,酒后烦热,止渴。3.《医林纂要》:清肺补心,滋阴养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