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海蛤,又名蛤蜊,是极其常见的水产,亦有“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之称,除了其鲜美的肉质,蛤壳也是一味宝贵的中药材。宋代医官李防御是京师汴梁(今开封)人。他刚入皇宫当医官时,正遇上宋徽宗的一个宠妃得了痰嗽病,痛苦得彻夜不眠,面浮肿如盘。徽宗急招医官李防御治之。然而,李防御多次用药均不见效,皇帝很不高兴,令其签订保证书:“若三日不效,当诛”。李防御思无良策,在家中发愁,忽然听到门外巷间有人叫卖:“咳嗽药一文一帖,吃了今夜得睡。”就立即派人买来十帖,此药色浅绿,需用淡菜汤加麻油数滴调服。他怕药性猛烈,便将三帖药合在一起自己试服,服后未感不适,于是另取三帖合而为一,带入宫中交给皇妃,嘱其分两次服用。皇妃服药后当夜就止住了咳嗽,次日清晨脸肿也随之消失。皇帝大悦,赐以万金。李防御又怕皇帝索要药方,就寻访卖药人并请到家中,用酒盛情款待,提出用重金买此药方。卖药人如实相告:壮而从军,见主帅有此方,故记而得之,以其易办,姑借以度余生,无他长也。其所用药物非常简单,只用蛤壳一味,放在新瓦上煅至通红,粉碎成末,拌入少许青黛即成。该方被后人称为黛蛤散或青蛤散。蛤壳蛤壳药材,亦名海蛤壳,来源于海洋软体动物帘蛤科文蛤、青蛤的贝壳。夏、秋二季捕捞,去肉,洗净,晒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以“海蛤”为名记载了蛤壳的药用功效,并被列为上品药。苦、咸,寒。归肺、肾、胃经。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瘪痂瘻瘤,胃痛吞酸;外治湿疹,烫伤。内服:6?15g,打碎,煎汤,蛤粉宜包煎。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1.浅表型胃炎,胃痛(湿热型),慢性胃炎,吐酸水,胃溃疡:文蛤(煅)、香附各等量。共研细粉,每次9g,日服3次。2.胃酸过多:煅蛤壳30g,海螵蛸20g,浙贝母15g。共研细末,每服10g,日服3次。3.热淋:文蛤30g,通草10g。水煎,内服。4.湿疹:文蛤30g,轻粉、枯矾各5g,黄柏9g。共为细粉,香油调成膏。外涂患处,每日1次。《本草汇言》:“病因热邪痰结气闭者宜之,若气虚有寒,中阳不运而为此证者,切勿轻授。”脾胃虚寒者慎服。蛤粉——中药炮制辅料文蛤、青蛤的贝壳经煅制粉碎后的灰白色粉末。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等。蛤粉,味咸,性寒。能清热,利湿,化痰,软坚。与药物共制可除去药物的腥味,增强疗效。治阴虚火旺,咳嗽痰红,以蛤粉拌阿胶治之,以滋阴降火,止咳止血。阿胶珠(蛤粉炒阿胶)蛤粉——传统颜料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蛤粉是不可缺的一种底料和白色颜料,是矿物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颜色,它永不变色、不褪色,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墨、色调和使用。近代工笔花鸟大家于非闇先生,深谙宋人笔意技法,他在《中国画颜料的研究》一书中系统整理古代及当代画家的颜色、颜料技法,指出自宋代起流行在绘画中用蛤粉。宋扇面画碧桃图海蛤壳与海浮石海蛤壳与海浮石二者均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皆可治痰热咳喘、瘿瘤瘰疬等,且常相须为用。但海蛤壳善清肺热而化痰清火,兼能制酸、收湿敛疮,尤多用于肝火犯肺之咯吐痰血、胃痛泛酸及湿疮、烫伤。海浮石长于清肺降火,利尿通淋,多用于痰热咳喘、血淋、石淋。1.《中国药典》版;2.《海洋中药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3.《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来源:药剂科职媛
编辑:宣传科刘渭伊
审核:药剂科岳宝森
往期推荐01薪火相传大医精诚——医院学术流派传承创新发展纪实02风雨兼程61年,打造西北最强肛肠王牌03医院南院区项目建设开工
医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xz/8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