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专题中我们谈到,贝壳分为标本贝和工艺贝。在开始今天的讲述之前,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图:
这些是贝壳(年8月实习期间摄于惠州双月湾海滩)
这些也是贝壳(本人收藏品)
这是贝壳(图片来自互联网)
这也是贝壳(图片来自尉鹏先生)
这还是贝壳(图片来自互联网)
有没有感觉,它们的形态也好,颜值也罢,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差异?那么,究竟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差异呢?这就涉及到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贝壳的分类。
严格来说,贝壳是软体动物的外骨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壳”,但习惯上,我们以贝壳代指这一类动物。贝壳是目前地球上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生物类群,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下辖形态各异的6个纲(请自行默念生物分类七字真言)。而每个纲内,其贝壳形态又有一定差异。和其它生物的分类一样,贝类分类学是一项浩瀚而庞大的工程,所以我们今天只介绍到纲一级。
贝壳的分类(模板来自WPS)
1
让我们先从腹足纲(Gastropoda)说起,它是软体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占了其一半以上的种类。腹足纲包括了最受收藏者追捧的几个科,包括宝螺科、芋螺科、涡螺科、骨螺科等。此外,腹足纲动物分布极广,从河流湖泊到陆地、再到海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河口、潮间带到深海海底,几乎所有的海洋环境中都有腹足纲生物的分布。我们今天主要介绍海生腹足纲,也就是俗称的“海螺”。
腹足纲一词得名于其爬行方式,早期人们认为,它们以腹部为足爬行,因此而得名,但实际上它们以足爬行。腹足纲可谓是贝壳的6个纲内外形的变化最大的一个,它们的尺寸上至数十厘米,下至一毫米以下。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科:
我们常吃的鲍鱼,就是腹足纲的鲍螺科(Haliotidae),除了鲜美可口的软体外,它还具有十分艳丽的外壳,但在自然状态下往往会覆盖一层厚厚的沉积物(图片来源:微博
冈瓦纳)具有华丽外表,体型呈卵圆形的宝螺科(Cypraeidae),它是目前最受收藏者追捧的一类贝壳,也是本人目前的收藏重点(图片来源:Unique-shell)
芋螺科(Conidae),它们具有修长的螺塔和体螺层,颜色和花纹十分丰富,同样是收藏界的一大热门(图片来自本人私藏)
多变、华丽而纤弱的骨螺科(Muricidae),它们华丽的棘刺让爱慕者心醉神迷,却又让手残党望而却步(图片来源:上海冈瓦纳自然网)
有“活化石”之称的翁戎螺科(Pleurotomariidae),外形古朴大气,当然也经常被人吐槽像一坨便便(图片来源:eBay,Giselashells)
从上到下是三种非常奇特的科:形状如斗笠般奇特的笠螺科(Patellidae);如蚯蚓般细长盘旋的蚯蚓螺科(Siliquariidae);会分泌粘液把海底的其它贝壳粘到自己身上的缀壳螺科(Xenophoridae),有趣的是它们均以自身特点而得名(图片来源:上海冈瓦纳自然网)
2
双壳纲(Bivalvia),又名瓣鳃纲、斧足纲,也就是人们第一印象中的贝壳。它的壳体分为两片,通过铰合齿衔接在一起(部分贝壳没有)。双壳纲贝类色彩和花纹丰富,兼具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食用价值)。
好吃又好看的北海道海扇蛤(图片来源:Unique-shells)
一米大的砗磲,由本人摄于帕劳
可爱的心蛤(图片来源:贝友)
艳丽而多刺的海菊蛤(图片来源:Unique-shells)
掘足纲(Scaphopoda)俗称象牙贝,呈弯曲的管状,栖息在泥沙中滤食生存。
不同科的象牙贝(图片来源:贝壳采集鉴定收藏指南,何径著,conchbooks)
头足纲(Cephalopoda)得名于“头部的触手”,只有少部分的头足纲生物具有外骨骼,也就是贝壳,如鹦鹉螺和船蛸,但对船蛸而言,只有雌性才具有外骨骼,用于保护卵的顺利孵化。也有人收集本纲的乌贼、章鱼等生物的内骨骼。
奥陶纪时期的海洋霸主,如今的活化石,位列CITES一级保护动物附录。每逢夜晚,它们便上浮至米左右的水深,漂浮着、缓慢地捕食猎物(图片来自互联网)
船蛸(Argonautidae)的活体(图片来自互联网)
多板纲(Polyplacophora),俗名石鳖,壳体由八块板构成,习惯腹部肉体贴在岩石上生存,背部朝外。分布十分广泛。
石鳖标本(图片来源:贝友
海螺豆)单板纲(Monoplacophora)——最为冷门而神秘的贝壳,绝大多数单板纲贝壳栖息于米以下的深海,主要由科考船采集,在市面上鲜有出现。
单板纲贝壳图示(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
《贝壳采集鉴定收藏指南》,何径著,Conchbooks
来源:级本科生谢韬林编辑:赖明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