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学》内科之痰饮篇
饮为水液,痰为水液停聚而成,痰饮同类清稀者为饮,浊稠者为痰,统称痰饮。因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本病与水肿、痰证同属津液病证。从肺部基础疾病发展为肺心病,一般需要10~20年的过程。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导致肺心功能衰竭的主要诱因。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动悸慢性心功能不全、胸腔积液等。
壹
病因病机
(一)、外感寒湿,外湿困脾凡气候潮湿,或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均可致水湿外侵,困及脾胃,失其运化,水不化津,聚而为痰饮。
(二)、饮食不节,脾阳内伤暴饮或恣食生冷,或脾胃素虚,食少饮多,均可致水停不化,阻遏脾胃阳气,失其运化而为痰饮。思虑劳倦伤及脾阳,中州不运,水湿内停而为痰饮。
(三)、肾阳虚弱,阳气不振房劳或年高下焦阳衰,则肾阳虚弱,不能蒸化水液;水寒之气,反伤肾阳。肾阳虚衰,不能温暖脾阳,均可致水湿内停而为痰饮。
本病的病因不外外邪、内伤两类。饮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其病机,总属阳衰阴盛,本虚标实,本虚在于脾肾阳虚。
贰
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
症状:咳嗽,咯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急性感染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少有胸痛或咯血。
体征:发绀和肺气肿体征。偶有干、湿哕音,心音遥远,肺动脉第二心音(P:)主动脉第二心音(A2),三尖瓣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颈静脉充盈,肝界下移。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1)、呼吸衰竭
症状:呼吸困难,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但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
体征:明显发绀,球结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有视网膜血管扩张,视乳头水肿,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皮肤潮红、多汗。
2)、右心衰竭
症状:气促心悸,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
体征:发绀,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甚至出现舒张期杂音。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腹水。
(二)理化检查
1、X线检查: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横径≥15mm;右下肺动脉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中央动脉扩张,外周血管纤细,形成“残根”征,右心室增大。
2、心电图检查: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Rvl+SV5≥1.05mV,肺型P波,也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低电压图形。在V.、V2甚至延至v5,可出现酷似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的QS波。
3、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的厚度、左右心室内径比值2、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及右心房增大等。
4、血气分析:肺功能代偿期可出现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当PammHg时,伴或不伴PaCmmHg时。
5、血液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可增加,红细胞电泳时间常延长,合并感染时血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部分患者血清学检查可有肾功能或肝功能改变,血清钾、钠、氯、钙、镁均可有变化。除钾以外,其他多低于正常。
(三)、诊断要点
1、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疾病主要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X线,并可参考放射性同位素、超声心动图、心电向量图、肺功能或其他检查判定。
2、右心功能不全。
3、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
(四)、鉴别诊断
其鉴别点为:本病发病部位仅局限于胸肺、肠胃、胸胁、四肢,溢于肢体,肢体多有疼痛;水肿发病部位多呈全身,且很少有疼痛。
痰证:痰证为思,因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其病证极为广泛;多种病证中的病因病机,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例如风阳挟痰上逆为眩晕;痰阻经络为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疼痛;风痰横窜,而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蒙心窍,发为神昏或癫狂等等。
叁
辨证论治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多由于年老体弱,肺脾肾不足,或由于久病不愈,致正气亏损。缓解期以虚为主,发作期以邪实为急。虚者,病位在肺,渐及脾、肾、心;实者,多为气滞、痰浊、瘀血。病情发展到晚期,可发生神闭或喘脱。脱证以阳气暴脱为主,常由肺肾气虚或阳虚水泛发展而来,多属虚、寒。闭证以痰热闭窍为主,常从痰热郁肺发展而来,属实、热。
(一)、寒饮射肺证
证候:咳嗽痰多,痰白而稀,短气喘息,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疏风散邪,温散痰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9g,桂枝9g,细辛3g,法半夏9g,五味子6g,白芍10g,白芥子9g,紫苏子9g,莱菔子12g,羌活9g,白芷9g,山药15g,白术9g,地龙9g,紫菀9g,葶苈子(包煎)9g,白芥子9g,干姜6g,甘草6g。
(二)、痰浊壅肺证
证候:平时易感冒,咳嗽喘满,痰多黏腻,胸闷气憋,胸满不能平卧,恶心纳呆,舌苔白厚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气
方药:苏子降气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
紫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葶苈子(包煎)10g,橘红6g,法半夏9g,前胡9g,茯苓10g,防风9g,白术15g,黄芪30g,炙麻黄10g,荆芥10g,瓜蒌15g,合欢皮15g。
(三)、痰热郁肺证
证候:咳嗽喘满,不能平卧,痰黄或白黏不易咳出,痰多胸闷不能平卧,或身热口渴,大便干燥,尿少浮肿,舌苔黄或腻,唇干舌紫,脉弦或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利水。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五皮饮加减。
炙麻黄9g,杏仁10g,石膏(先煎)30g,桑白皮10g,陈皮6g,大腹皮15g,茯苓皮15g,丹参12g,赤芍9g,川芎9g,葶苈子(包煎)9g,紫苏子12g,桔梗12g,鱼腥草15g,败酱草15g,栀子g车前子(包煎)15g,泽泻9g,生姜皮6g,甘草6g。
(四)、气滞血瘀证
证候:喘急气促,喘甚欲脱,胸胁闷胀,急躁易怒,痰稠色黄,大便干结,唇甲青紫,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通阳。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6g党参30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鸡血藤10g,生地黄10g,桔梗10g,黄芩10g,瓜蒌15g,大黄后下6g。
(五)、痰蒙神窍证
证候:嗜睡昏迷,喉中痰鸣,痰浊壅盛,喉间痰鸣,头昏眩晕,腹胀便秘,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苔腻,脉滑。
治法:涤痰开窍醒神
方药:涤痰汤
法半夏9g,胆南星10g,橘红6g,枳实10g,茯苓12g,党参30g,石菖蒲10g,竹茹10g,厚朴9g加菊花12g,石决明(先煎)30g,葶苈子(包煎)12g,射干12g,瓜蒌15g,丹参12g,生姜6g,大枣9g,大黄(后下)6g,甘草6g。
(六)、阳虚水泛证
证候:喘甚,咯痰不利,面色灰暗,唇发绀,四肢厥冷,下肢水肿,小便短少,不能平卧,舌质淡胖,苔滑腻,脉沉细滑。
治法:温肾健脾,化湿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附子(先煎)10g,茯苓12g,白术10g,白芍10g,生姜6g丹参12g,泽兰15g,红花6g,海蛤壳(先煎)15g,胆南星6g,桔梗10g,竹茹10g,车前子(包煎)10g,泽泻10g,牵牛子6g,沉香(后下)6g,大腹皮15g,炙麻黄10g,葶苈子(包煎10g,白果10g,紫苏子10g,射干10g。
(七)、元阳欲脱证
证候:呼多吸少,气不接续,身寒肢冷,汗出如油多,舌淡,脉沉细。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
附子(先煎)10g,红参(单煎)10g,黄芪30g,龙(先30g,牡蛎(先煎)30g,五味子6g,白芍15g,麦冬10g,浮小麦30g,干姜6g,炙甘草6g。
肆
临证权变
(一)、温补阳气温补脾阳,多以桂枝、生姜与白术、茯苓、人参等健脾药配伍,共奏温补牌阳之功,温补肾阳,则多以肉桂,附子与熟地、山萸肉、山药等补肾药相伍,起到温补肾阳,鼓舞肾气的作用。
(二)攻逐痰饮其法可分为逐痰和化饮两类。逐饮多用子饮邪偏盛的实证。常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泻逐水药物。体质偏弱者,可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控涎丹之类。化饮又分为温化寒饮、温阳化饮。前者多用外寒,外湿侵及体内,常用小青龙汤;后者又分温脾化饮,用桂枝通阳化饮,白术、茯苓运脾行水。温肾化饮,则用肉桂、附子温阳暖肾,鼓舞肾气,泽泻、丹皮泄邪。
(三)、调理气机痰饮属湿,其性粘滞,易阻气机。故在治疗中应兼顾调理气机。如香附、旋覆花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杏仁降肺以化饮;陈皮、半夏等理气化饮。这些药物随证用之,均可增加疗效。
(四)、寒热挟治若表寒外束,内饮化热,伴有发热、烦躁,苔白而兼黄,则宜大青龙汤发表清里。饮热互结,腹满,口干舌燥者,可用己椒沥黄丸泻热逐饮。若虚实错杂,饮邪夹热,证见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者,用木防己汤加减,扶正祛邪,行水散结。
调护
注意饮食,不恣食生冷瓜果之物,及辛腥油腻,碍胃不易消化之物。避免居住潮湿之处,保持后背及两足温暖,不受寒侵,忌烟酒。
老年人要适当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天气寒冷时衣着温暖。
应用例案
例一、潘某,女,70岁。
初诊年11月10日。痰饮病得之20年,反复发作,逐年加重,尤以年迈阳衰,喘咳几无宁日。今胸闷咳嗽气急,痰多色白,清稀不稠,夜不成寐,怯寒肢冷,神色萎靡,面目浮肿,纳谷不香,舌胖润,苔白腻,脉弦滑。病属肾阳虚衰,痰湿内蕴,拟培补元阳、温化痰饮,附子汤加味治之。
附塊9克,党参12克,茯苓9克,炒白术9克,白芍12克,半夏9克,干姜3克,五味子3克,细辛3克,甘草5.5克三剂
二诊:11月13日。药后咳痰均有显著减轻,获从未有过的酣睡,神色转佳;纳食有味,治从前意。原方加坎炁一条,五剂。
三诊:11月16日,怯寒减轻,四肢转温,气急除,咳痰续减,病去大半,拟温补元阳,巩固疗效。
附块9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白芍12克,半夏9克,五味子3克,炙草4.5克,苁蓉6克坎炁一条七剂(叶怡庭:《上海老中医医案》)。
按:本例为痰饮,综观其证实为支饮,当然亦属于广义之痰饮。其病程长达20年,辨证属肾阳虚衰,水湿不化,聚湿成饮之痼疾。用温补肾阳,温化痰饮之剂,病即迅速好转。原按中尚有“随访数年,情况良好”等语。可见药证相投,虽20年之支饮证,亦能取得一定疗效。
文献摘录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日: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此论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得之者,饮证虽多,无出于此。”
《医门法律.痰饮门》:“金匮即从水精不四布,五经不并行之处,以言其患。浅者在于躯壳之内,藏府之外,一由胃而下流于肠,一由胃而旁流于胁,一由胃而外出于四肢,一曲胃而上入于胸膈。始先不觉,日积月累,水之精华,转为混浊,于是遂成痰饮。必先团聚于呼吸大气难到之处,故由肠而胁,而四肢,至渐渍于胸膈,其势愈逆矣。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矣。”
《景岳全书·痰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彻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故治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郑发榕
校正:郑东英
编辑出版:符鑫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yf/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