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清化热痰药摘编
贝母
草部第十三卷“贝母”条
辛,平,无毒。
《别录》曰:苦,微寒。恭曰:味甘、苦,不辛。之才曰:厚朴、白微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莽草、礜石,皮乌头。
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本经》
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别录》
服之不饥断谷。弘景
消痰,润心肺。末和沙糖丸含,止嗽。烧灰油调,敷人畜恶疮,敛疮口。《大明》
主胸胁逆气,时疾黄疸。研末点目,去肤翳。以七枚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与连翘同服,主项下瘤瘿疾。甄权
承曰: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故《诗》云:言采其莔,是也。作诗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今用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信矣。
好古曰:贝母乃肺经气分药也。仲景治寒实结胸外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主多,白散亦可,以其内有贝母也。成无己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
机曰:俗以半夏有毒,用贝母代之。夫贝母用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以代?若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半夏乃禁忌,皆贝母为向导,犹可代也;至于脾胃湿热,涎化为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昏愦僵仆蹇涩诸证,生死旦夕,亦岂贝母可代乎?
颂曰:贝母治恶疮。唐人记其事云: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商人戏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则膊内肉胀起。或不食,则一臂痹焉。有名医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木之类,悉无所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商人喜,因以小苇筒毁其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本经》言主金疮,此岂金疮之类欤?
瓜蒌
草部第十八卷“栝楼”条
苦,寒,无毒。
时珍曰:味甘,不苦。
胸痹,悦泽人面。《别录》
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肿疮毒。时珍
子:炒用,补虚劳口干,润心肺,治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手面皱。《大明》
震亨曰:栝楼实治胸痹者,以其味甘性润。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胸中有痰者,乃肺受火逼,失其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且又能洗涤胸膈中垢腻郁热,为治消渴之神药。
时珍曰:张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栝楼实。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成无己不知此意,乃云苦寒以泻热。盖不尝其味原不苦,而随文傅会尔。
天竹黄
木部第三十七卷“竹黄”条
甘,寒,无毒。
《大明》曰:平。伏粉霜。
小儿惊风天吊,去诸风热,镇心明目,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开宝》
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痫疾。《大明》
制石药毒发热。保昇
宗奭曰:天竹黄凉心经,去风热。作小儿药尤宜,和缓故也。
时珍曰:竹黄出于大竹之津气结成,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前胡
草部第十三卷“前胡”条
苦,微寒,无毒。
权曰:甘、辛,平。之才曰: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
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别录》能去热实,及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之。甄权
治一切气,破癥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咳嗽,安胎,小儿一切疳气。《大明》
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时珍
时珍曰:前胡味甘、辛,气微平,阳中之阴,降也。乃手足太阴阳明之药,与柴胡纯阳上升入少阳厥阴者不同也。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陶弘景言其与柴胡同功,非矣。治证虽同,而所入所主则异。
桔梗
草部第十二卷“桔梗”条
辛,微温,有小毒。
普曰:神农、医和:苦,无毒。黄帝、扁鹊:辛、咸。岐伯、雷公:甘,无毒。李当之:大寒。权曰:苦、辛。时珍曰:当以苦、辛、平为是。之才曰:节皮为之使。畏白及、龙眼、龙胆草,忌猪肉。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消石、石膏,疗伤寒。白粥解其(疒佥)毒。时珍曰:伏砒。徐之才所云节皮,不知何物也。
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本经》
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下蛊毒。《别录》
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甄权
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破癥瘕肺痈,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大明》
利窍,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咽嗌,胸膈滞气及痛,除鼻塞。元素
治寒呕。李杲
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时珍
好古曰:桔梗气微温,味苦辛,味厚气轻,阳中之阴,升也。入手太阴肺经气分及足少阴经。
元素曰:桔梗清肺气,利咽喉,其色白,故为肺部引经。与甘草同行,为舟楫之剂。如大黄苦泄峻下之药,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须用辛甘之剂升之。譬如铁石入江,非舟楫不载。所以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
时珍曰:朱肱《活人书》治胸中痞满不痛,用桔梗、枳壳,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张仲景《伤寒论》治寒实结胸,用桔梗、贝母、巴豆,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又治肺痈唾脓,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也。其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合而用之,能调寒热也。后人易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宋仁宗加荆芥、防风、连翘,遂名如圣汤,极言其验也。按王好古《医垒元戎》载之颇详,云失音加诃子,声不出加半夏,上气加陈皮,涎嗽加知母、贝母,咳渴加五味子,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加半夏、生姜、唾脓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胶,胸膈不利加枳壳,心胸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大黄,面肿加茯苓,肤痛加黄芪,发斑加防风、荆芥,疫毒加鼠黏子、大黄,不得眠加栀子。
震亨曰:干咳嗽,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苦梗以开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亦宜苦梗开之,后用痢药。此药能开提气血,故气药中宜用之。
海藻
草部第十九卷“海藻”条
苦、咸,寒,无毒。
权曰:咸,有小毒。之才曰:反甘草。时珍曰:按东垣李氏治瘰疬马刀,散肿溃坚汤,海藻、甘草两用之。盖以坚积之病,非平和之药所能取捷,必令反夺以成其功也。
瘿瘤结气,散颈下硬核痛,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雷鸣,下十二水肿。《本经》
疗皮间积聚暴(疒贵),瘤气结热,利小便。《别录》
辟百邪鬼魅,治气急心下满,疝气下坠,疼痛卵肿,去腹中幽幽作声。甄权
治奔豚气脚气,水气浮肿,宿食不消,五膈痰壅。李珣
元素曰:海藻气味俱厚,纯阴,沉也。治瘿瘤马刀诸疮,坚而不溃者。《经》云:咸能软坚。营气不从,外为浮肿。随各引经药治之,肿无不消。
成无己曰:咸味涌泄。故海藻之咸,以泄水气也。
诜曰:海藻起男子阴,消男子(疒贵)疾,宜常食之。南方人多食,北方人效之,倍生诸疾,更不宜矣。
时珍曰: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瘿瘤结核阴(疒贵)之坚聚,而除浮肿脚气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也。
昆布
草部第十九卷“昆布”条
咸,寒,滑,无毒。
普曰:酸、咸,寒,无毒。权曰:温,有小毒。
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别录》
破积聚。思邈
治阴(疒贵)肿,含之咽汁。藏器
利水道,去面肿,治恶疮鼠瘘。甄权
杲曰:咸能软坚,故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与海藻同功。
诜曰:昆布下气,久服瘦人,无此疾者不可食。海岛之人爱食之,为无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相习,病亦不生,遂传说其功于北人。北人食之皆生病,是水土不宜耳。凡是海中菜,皆损人,不可多食。
海蛤壳
介部第四十六卷“文蛤”条
咸,平,无毒。
恶疮,蚀五痔。《本经》
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瘘大孔出血,女人崩中漏下。《别录》
能止烦渴,利小便,化痰软坚,治口鼻中蚀疳。时珍
时珍曰:按成无己云:文蛤之咸走肾,可以胜水气。
礞石
石部第十卷“礞石”条
甘、咸,平,无毒。
食积不消,留滞脏腑,宿食癥块久不瘥。小儿食积羸瘦,妇人积年食癥,攻刺心腹。得巴豆、硇砂、大黄、荆三棱作丸服良。《嘉祐》
治积痰惊痫,咳嗽喘急。时珍
时珍曰:青礞石气平味咸,其性下行,阴也沉也,乃厥阴之药。肝经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变生风热诸病,故宜此药重墜。制以消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证自除。汤衡《婴孩宝书》言:礞石乃治惊利痰之圣药。吐痰在水上,以石末糁之,痰即随水而下,则其沉墜之性可知。然止可用之求急,气弱脾虚者,不宜久服。杨士瀛谓其功能利痰,而性非胃家所好。如慢惊之类,皆宜佐以木香。而王隐君则谓痰为百病,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滚痰丸通治百病,岂理也哉?朱丹溪言:一老人忽病目盲,乃大虚证,一医与礞石药服之,至夜而死。吁!此乃盲医虚虚之过,礞石岂杀人者乎?况目盲之病,与礞石并不相干。
王教授端午节6月14日停诊一次,请提前安排好您就诊时间!
王玉兴教授每周一下午看诊,请提前预约!(复诊患者请带好之前处方,自拍舌苔照片)
亚医院,预约治疗,无需等待。
欢迎广大患者致电咨询
详情-
地点: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号干部俱乐部燕园别墅独体2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