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一个吃货的天堂,那时候哈尔滨人记忆中的那一碗,大多来自国营饭店。在“国营饭店”时代,哈尔滨人都对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些不变的老味道,一直都特别的吸引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营饭店”这个词已经离哈尔滨人渐行渐远了。然而逝去的是美味,留下的是回味。
国营松滨饭店
年国营松滨饭店旧影
松滨饭店(—),哈尔滨饮食业公私合营后第一个开业的国营饭店。经历过国营时代的哈尔滨人,对国营饭店都有一种怀旧的情感,因为这是它们人生的重要经历,很多味觉记忆也因此停留在那个年代,不时被勾起。
在道里区的国营饭店中,若论国营血统最纯正,还要属松滨饭店。不像福泰楼、老都一处、华梅西餐厅等建国前就有的老字号,松滨饭店诞生于年公私合营后的新时代,根正苗红,代表了当时国营饮食业的体制优势。
松滨饭店开业于年4月20日,是哈尔滨饮食业公私合营后第一个开业的国营饭店,地址在道里区中央大街71号,与西十二道街拐角处,首任经理魏英杰。饭店开业时设有中餐、南菜、西餐、便餐四大部。二楼为中餐和南菜,一楼为西餐。中餐部名厨有徐世铭、郭永俊、邓梅三、尤恒发、姚振鳘,冷荤朱登福,面案候振远、徐文范,南菜部厨师有周世硕、陈茂松,西餐部厨师有张东盛、候柄坤、彭秉涵,点心制作王启昌,肉案刘明礼。
新建的松滨饭店无论在地理位置、店面环境、店内设施,还是人员配备上都是一流的,一直到八十年代,它都是道里区规模最大的国营饭店,也是唯一一个汇集中、西餐和南菜的饭店。
这张稀有老菜谱是松滨饭店开业时期的实供中餐菜谱,共道菜饭,其中南菜(广东菜)有53道,上海菜51道,肉菜23道,鱼虾类24道,鸡鸭类28道,下水类10道,凉菜类9道,甜菜类4道,荤素类16道,面饭类15道。
年时,哈尔滨民国时期的大饭店基本上都已停业,剩下的几家也都公私合营或合并重组,如福泰楼、永安号等。当时大型饭店很少,市面上的中小型饭店主要供应一般的大众溜炒,而新开业的松滨饭店无论是经营面积,还是菜肴种类都是数一数二的。这张老菜谱真实记录了五十年代初哈尔滨大型饭店的菜肴种类,除了哈尔滨传统溜炒菜,如炒肉拉皮、溜肉段、酥白肉、樱桃肉、干炸丸子等肉菜,溜腰花、烧肥肠等下水菜。还沿袭了历史一些大饭店的高档菜肴和名菜,如鲁菜的干烧鱼、生菜大虾、香酥鸡、葱烧海参等;粤菜和淮扬菜的六味豆腐、游龙戏凤、红烧狮子头、眉毛三鲜等。
开业时至文革前,是松滨饭店最繁荣的时期。据记载,当时的松滨饭店设施高级,服务周到,饭菜品种丰富,操作精细认真,每天供应的菜肴达多种。鲁菜名味有葱烧海参、干烧鱼、生菜大虾、香酥鸡等,应时小炒有蘑菇炒肝、肉丁青椒、毛豆肉片、肚丝青椒等。松滨饭店售价五毛钱一盘的毛炒菜,也都出自名师之手。南菜部以周士硕的粤菜和陈茂松的淮扬菜为主。周士硕的六味豆腐、游龙戏凤、陈茂松的红烧狮子头、眉毛三鲜,都颇负盛誉。西餐部每日供应西餐菜肴40多个品种。张东盛的炭烤羊肉、铁扒里脊、猪排骨、羊腰窝等,都是正宗俄式大菜,风味十足。便餐小菜,经济实惠。早点尤占春的炸果子,香酥胖大,个个金黄,自己用小立磨磨豆浆,克黄豆出20碗豆浆,准确无误,浓淡适度,现吃现做,保持信誉。
这里要重点提一下“南菜”。南菜指广东菜和江浙菜,南菜馆是哈尔滨历史上的餐馆类型之一,与山东馆、京津馆、此地馆并列,著名的有越香村、南味斋、五芳斋、广珍粤菜馆等。年代时,哈尔滨只有两家南菜馆,分别是粤菜名师周士硕开设的“一家春粤菜馆”和淮扬菜名师陈茂松开设的“松林饭店”。松滨饭店开业后,周士硕、陈茂松成为南菜部主灶,两人的拿手菜也成了松滨饭店的南味菜肴。松滨饭店的西餐也很有实力,西餐厨师也多是名厨。但是年,松滨饭店的西餐部被撤掉,人员并入华梅西餐厅。
年以后,由于国家经济困难,物资匮乏,开始办高价饭馆。松滨饭店也开始出售高价饭菜,回笼货币。同时新老厨师发挥技术专长,粗粮细做,以素代荤。名厨徐世铭用江蛤做出普酥蛤蜊、南煎蛤蜊、番茄蛤蜊等很多创新品种。他做的虾籽烧白菜、海米烧白菜、烧油菜等,清淡富有风味,很受欢迎。
年随着国民经济好转,市场物资丰富,副食品大幅度降价,饮食业客少人稀,门庭冷落。松滨饭店改善经营,降低起点,提高技术,赢得顾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中餐部的菜肴多达个,而且大部分小盘小碗,一小盘炒肝尖三毛五,溜肉段四毛八,抓炒里脊五毛五,质优价廉。
年9月21日,松滨饭店改称国营第二饭店。文革期间,松滨饭店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都有下降。年恢复松滨饭店老字号,但饭菜质量改善不大。年后,松滨饭店开始复苏,几经改革调整,饭店的技术力量和经营面貌迅速改观,每天供应饭菜品种丰富多样,增添了鸡参包子、火锅涮羊肉及龙江珍品扒熊掌、清烹飞龙、氽飞龙等很多新的风味和名菜,重现焕发生机,迎来了其第二个繁荣期。
年代末的松滨饭店是道里八大国营中心店之首,除了松滨饭店中餐部外,还有便餐部、松光南味馆、松春饭店、松茂饭店、松滨饮食商亭,全部职工有多人。年12月,松滨饭店引进洛阳水席,将便餐部重新装修,改为水席餐厅。年10月,松滨饭店将水席餐厅改为海鲜餐厅,经营海鲜菜肴余种,招牌菜有盐水鸡尾虾、盐卤黄花鱼、盐水赤贝壳、清蒸海螺、清蒸螃蟹等,颇受欢迎。
年代中期,人们在松滨饭店前合影
九十年代是国营饭店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内因是国营饭店的体制弊端,外因则是私营饭店的兴起。松滨饭店在渡过了八十年代国营饭店的“黄金十年”后,于年停业。
年,原松滨饭店职工李云伟在道里红专街开了一家“老松滨饭店”,这也是时隔11年,“松滨”这个名字重新回到哈尔滨人的视野里,此后哈尔滨出现了多家以松滨为字号的饭店,只是已无关国营与否了。
饭店称为“哈尔滨国营饭店的活化石”一点不为过,因为它不仅是哈尔滨最后由老职工承包经营的国营饭店,至今还保存了一些国营饭店时代的经营特色,如先买票,后取货。
正是因为服务员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姨,所以当人多忙起来的时候,服务态度是阴晴不定的,生意却依旧火爆,天天挤满人,需要拼桌等座,甚至可以说吃饭都是靠抢座的。
道里市场饭店哈尔滨的国营饭店始于年,当年9月13日,哈尔滨第一家国营饭店——道外国营食堂正式对外营业。此后经过年公私合营的过渡,到年,哈尔滨的饮食业全面进入国营时代。现今,哈尔滨人提起国营饭店,主要是七、八十年代的记忆。其中,八十年代堪称是国营饭店的黄金时代,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私营饭店刚起步,国营饭店依托体制优势,成为市场中坚,很多老字号也重新焕发了活力。九十年代后,国营饭店逐渐没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道里市场饭店(—),由37家“六国饭店”式小食摊组成的国营饭店。
三十年代,道里八杂市旧影
道里市场饭店位于道里市场内,是年春天,由道里市场(八杂市)附近的37家“六国饭店”式的小食摊合并而成的合作组,同年的6月15日改为公私合营公共食堂。合营后,将原合作组的10个小食布棚改为一个大布棚,由国家派一名干部为公方代表。当时从业人员74人,57人有股金。公私合营后的公共食堂也是面向工农群众。合营后职工干劲大,营业额剧增。
三、四十年代哈尔滨的“六国饭店”
先在这里解释下何为“六国饭店”,可不是像北京“六国饭店”那样的高档的国际饭店,而是建国前哈尔滨低档快速大众便餐的一种通俗绰号,虽然环境、设备简陋,但胜在品种多样,选择方便,简单实惠,价格便宜。
年初,公共食堂由布棚改为板夹泥结构的简易木房。营业面积也有了增加,分为水煎包部、豆腐脑部、馒头部、水饺部、粥部、馄饨面条部、油饼部、米饭汤菜部。
年末,公共食堂又接收了区服务局增设的七个服务网点,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能力。
年转为国营企业,改名为市场饭店。
年在原址基础上建筑了二层楼,年竣工开始营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到市场购货的流动人员;主要经营品种是大众化的白饭扒肉、大油饼、清炖鱼、水煎包、开花馒头、叉干火勺等,后来又引进了天津包子,增设了中、高档菜肴。
年代,道里市场饭店是道里国营饭店八大中心店之一,当时下辖有中餐部、水煎包部、大油饼部、扒肉部、便餐部、饺子部、馄饨部。
年以后,市场饭店服务方式上有了改进,在搞好店内服务的同时开展流动服务、定点送货或登门服务,经济效益显著,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大众化饭店。
年3月道里市场拆除改建,道里市场饭店随之停业。
年10月12日,哈尔滨市大酒家开业,原道里市场饭店人成为其职工。
年,位于道里市场内的道里市场饭店
三八饭店
北四道街,因三八饭店而闻名。在哈尔滨人的记忆中,儿时,去三八饭店吃饭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据说当年周总理在老三八饭店用过餐,还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三八饭店的名气是与特定的时代分不开的,从五六十年代的声名赫赫到八十年代末沦为冷饮小店,最后在年停业。三八饭店的兴盛和衰落也应和着时代发展的印记。
我们在此回顾三八饭店的历史,不仅是简单的怀旧、寻根,更是希望真正热爱美食的人,真正热爱我们城市的人,不应忘记和遗失了这段正在变淡、远去的历史。一位作家说,正因为哈尔滨的历史不长,所以我们还可以寻找回来。
年8月1日三八饭店开业留影
三八饭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地址是道外区南三道街64号,这个地址所在地原是一家叫“新记独一处”的小饭店,经营熘炒菜,规模很小,只有60平方米,5个小单间、8张方桌。年改名为德发园饭店。年公私合营。年8月1日,在德发园基础上成立了全部是女职工的国营三八饭店。三八饭店最初只有10名女职工,号称“十姐妹”办饭店。她们是:刘纯真、孙丽、班翠霞、郭静云、栾桂华、王丽、张桂珍、袁竹梅、杨淑惠、张秀珍。在央视重访节目中,刘纯真指着南三道街上的一个小门,介绍这里是当时的店门,叫岳阳楼。三八饭店经历了简短的“岳阳楼”草创时期,就很快扩大营业面积,并把店门开在靖宇街号的位置。此后来这里就业的妇女达近百人,“妇女能顶半边天”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三八饭店,能一度成为哈尔滨最有名、最风光的饭店之一。倒不是说它的饭菜如何地超群、如何地精美,而是三八饭店有几个重要的特质,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60年代的三八饭店
三八饭店第一次出名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率先使用“哈尔滨研制的第一台饺子机”而闻名全国,除此之外,还有万能灶、和面机、升降机、切菜切肉机、刷碗机、空中滑行送菜机,都是三八饭店的“亮点”。当年的三八饭店简直就是一个未来世界。饺子能用机器包出来,切菜、洗碗、送菜都是机械化,这太吸引人了。所以,很多人就是冲着这个到三八饭店去就餐的,三八饭店因此被誉为“全国最早的一家全自动化饭店”,
为了配合三八饭店的技术革新,哈尔滨饮食机械厂因此诞生。那个时候三八饭店就像是他们的一个基地,他们搞什么研究都到三八饭店来实验。
周恩来总理视察三八饭店左为刘凤兰右为于秀莲
三八饭店第二次出名是和周总理联系在一起的。
自动饺子机的诞生,在全国的饮食行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年12月24日,周恩来总理来到三八饭店视察,服务人员用三八饭店自己创新改良的第三代饺子机为总理演示了机器包饺子。那时,万能灶、和面机、饺子机这些可以减轻劳动力的机器设备在全国还不普遍,哈尔滨只有三八饭店有,饺子机一分钟可以包十多个饺子。周总理非常高兴地说:“要是全国的饭店、大企业的食堂都使上包饺子机,那该解放多少劳动力啊!工人们吃饺子就更方便了!”还鼓励职工说:“服务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很光荣的,要好好为人民服务。”从此,三八饭店名声大振,先后接待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参观团,被誉为“跃进之花”。
哈尔滨有些资料还说,年盛英杰在道外三八饭店做技术指导,那年12月24日周恩来总理光临三八饭店,他亲自为总理烹制了几道东北家常菜:炒肉酸茶粉、家常茄子炖土豆、菠菜炒粉丝、海米掐菜、酸菜粉炖冻豆腐。盛英杰回忆说,他为总理做了一道较高档的海鲜菜,外圈是佛手白菜,中间是海参、大虾、干贝等三鲜。“这道菜本来叫佛手三鲜,但含有封建色彩。他灵机一动,一圈扒白菜如手拉手,就起名‘友谊三鲜’”。
后来,周总理派了国务院食堂的三名师傅来三八饭店学习交流了三个多月,三八饭店还把自己的饺子机送进了国务院食堂,并派去两名工作人员在那里指导操作了近一个月。在总理的推荐下,全国很多省市,甚至外国都派人来三八饭店参观过,三八饭店的技术创新与热情服务因总理的到来而更加名扬中外。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记录影片“三八饭店”记录下了这家饭店当年的红火。年,中央电视台《重访》栏目播放了这部记录片,并采访了当时很多老职工,留下了珍贵的影象资料。
进入80年代后,三八饭店于年在原来的二层楼上又接了三楼,建筑面积达到平方米,餐位个。他们将经营格局定为一楼大众小吃、二楼中档熘炒,三楼高档包间经营京鲁菜系。当时,三八饭店与江南春、福泰楼并列为哈尔滨最高档的饭店,是全市饭店业的领头羊。年市商委再次拨款10万元装修二楼大餐厅,先后从四川省成都市请来川菜名师钟少奇、丁翔蓉、寥传志、寥加强等主厨,引进正宗川菜。年5月23日二楼川菜餐厅正式营业,成为哈尔滨市饮食业川菜风味中心。三楼为中餐高间,设5个单间,放12张大圆桌,一次可容纳人就餐。高间设备精美华丽,可以接待国内外宾客。
后来,因为到一墙之隔的老鼎丰吃冷饮的人常常因为人太多没有座位而拿着冰糕来三八饭店吃,三八饭店遂于年6月将一楼变成了冷饮厅,销售冷饮品和面包点心。
三八饭店的冷饮完全采用纯鲜奶和鸡蛋制作,没有任何添加剂,因口味纯正很快就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在九十年代着实红火了一阵子,并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而与此同时,二、三楼的餐饮部分却日渐衰退,最终于年全部停业。曾经辉煌的三八饭店变成了只经营冷饮的小店。
年10月,从年正式命名“三八饭店”算起,拥有48年历史三八饭店的正式停业。
现在私人饭馆遍地都是,可我们还会怀念小时候,国营店里阿姨们麻利的手脚,可口的美食。也许屋内环境堪称古董,也许墙皮都已经脱落……
但岁月流逝,总有一种味道让我们心心念念,难以忘记。国营饭店的味道,更重要的也是陪伴我们成长的一种情怀和对往事的怀念。
五一期间,本刊将把往期有关哈尔滨往事的文章,汇编刊发,希望大家喜欢。
在此,祝我的每一位朋友假期愉快,天人护佑,旅行路路顺,宅家日日安。用最好的休息和放松来庆祝节日,回报自己。
第三集:
哈尔滨老道里~满满的回忆啊!
神秘的红霞街99号
那时候的哈尔滨,我家住在中央大街
那时候的哈尔滨,照片里的老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