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蛤壳 > 海蛤壳注意 > 正文 > 正文

南海东南部海域地质构造及其油气资源效应研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2/5 7:23:18

南海东南部海域发育欧亚板块东南前缘的南沙地块,东面和南面分别毗连太平洋构造域西北前缘和印澳构造域东北前缘。因其复杂的地质环境和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近年来国家对南海东南部海域格外重视,启动了多项研究项目以攻克其基础地质和油气资源等多方面的科学问题。

《南海东南部海域地质构造及其油气资源效应研究》(刘海龄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8)是作者近年来所承担的有关该海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部分研究成果的集成。集中了“礼乐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和演化过程分析”“礼乐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礼乐盆地油气系统分析及油气资源前景预测”三个研究专题的成果精华。主要成果如下:

一?对礼乐盆地区域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构造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对年航次重力资料做了处理及解释,计算了各剖面重力基底埋深及莫霍面埋深,并对其起伏特征做了详细研究,对其反映的地壳结构及断裂体系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整个礼乐地块表现为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部分,其北部及东北部均为深大断裂阻断,表现为显著的洋陆边界重力边缘效应,这表明其过渡带变化非常急剧;其西南及南部也存在重力梯度带,但不太明显,这表明其过渡带变化比较平缓。对其磁力异常特征的研究表明,礼乐地块磁异常与四周有较大差别,且其深源场和浅源场形态及延伸方向均不一致,这可以从另一方面佐证渐新世以来礼乐地块可能从南海北缘?中沙地块及西沙地块裂离出来的推断。

二?加深了对中生界的分布特征?构造属性及其油气资源潜力研究

采用精细速度谱处理技术,克服了由于该区地震资料采集所用地震电缆普遍较短?常规处理获得地震剖面下部的中生代地层反射模糊的不足,使中生代地层反射面貌得到改善。新试验测线显示,礼乐地区中生界埋深起伏不平,受到挤压和断裂活动影响明显,地层内部反射层状结构保持清晰。南沙海区广泛发育中生界,其地层岩相以海相为主,空间分布上的总趋势是从郑和-礼乐隆起南缘向南增厚,古水深变大,时间上至少从三叠纪开始出现深海相沉积,经历侏罗纪深-浅海相,一直发育到早白垩世的浅海相。南沙海区中生界的形成主要受中特提斯(古南海)的控制,是特提斯东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油气资源有较好的前景。礼乐盆地为一叠置于中生代古南海北缘被动陆缘盆地沉积岩系之上的?新生代又是由两个不同原型盆地(始新世—中新世克拉通边缘断陷盆地?上新世以来弧前盆地)叠置而成的叠置型盆地,其形成发展主要经历了中生代拗陷发育阶段和新生代裂离陆块盆地发育阶段;更进一步将新生代盆地演化分为:晚白垩世末—中始新世北裂南拗阶段;晚始新世—中中新世断拗?挤压改造阶段;晚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阶段。

▲南海中生代碰撞造山带演化剖面示意图

(a)晚三叠世;(b)早侏罗世—晚侏罗世;(c)早白垩世—晚白垩世;(d)新生代以来

三?系统分析了礼乐盆地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新生代的地壳运动在南海及邻域的表现是在强度上具有东强西弱,在应力性质方面为东挤西张,或先挤后张;在时间上具有东早西晚?自东向西波动递进的特点;这些特征反映出该区新构造运动在全球构造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幕式运动或脉动性与多旋回性的运动特性。

四?对礼乐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

通过物理模拟认为,礼乐盆地是在减薄岩石圈状态下发育的。海盆未张开前,礼乐地块位于华南陆缘,整个华南陆缘在新生代早?中期(距今65~30Ma前),处于张裂环境中,礼乐盆地?珠江口盆地等同时发育张裂构造。距今30Ma前,海盆裂口?洋壳开始出现,礼乐地块随南沙整体南移,张裂活动基本停止。同时,礼乐滩刚性块体的存在,对韧性下地壳的流动有一定影响,减弱了张裂作用,并且使礁体北侧断裂变得陡峭,从而推测海盆南缘众多礁体的存在,可能是南北不对称的一个原因。通过数值模拟,礼乐盆地的沉降过程可总结为:张裂发育强烈区,早期沉降速率较大,其他区域沉降速率较小;漂移阶段,整个盆地的构造沉积速率都很低,推测与向南拖曳力形成的抬升应力有关,降低了盆地的沉降作用;晚期构造沉降阶段,是整个盆地的主要沉降阶段。

五?系统进行了礼乐盆地热演化史与生排烃史模拟分析

礼乐盆地始新世以来存在两期裂陷:第一期裂陷过程发生在始新世早期,时限为56~36Ma;第二期发生在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时限为36~30Ma。

礼乐盆地不同烃源岩层系在不同的构造区域具有不同的生烃潜力,从构造位置来看,深水区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烃潜力,该区域白垩系和古新统—始新统烃源岩均存在生油,礼乐滩生烃潜力次之,斜坡带生烃潜力最差,在斜坡带和礼乐滩,古新统—始新统及以上烃源岩有机质均没有达到生烃状态。无论是白垩系烃源岩还是古新统—始新统烃源岩,均从第二次裂谷发生时候开始加速生烃,其加速生烃过程一直持续至整个裂谷阶段。但在礼乐滩和斜坡带,在晚期区域沉降阶段还存二次加速生烃过程,而在深水区,加速的生烃过程仅发生在第二次裂谷时期。白垩系烃源岩最早开始排烃时间出现在第一次裂谷过程结束时期,在第二次裂谷过程中,深水区烃源岩排烃加速,排烃效率一直保持增加趋势,之后维持相对平稳。在礼乐滩上,在第二次裂谷结束之后,该处才开始排烃,排烃一直持续至现今。

六?系统分析了礼乐盆地的油气圈闭条件和成藏模式及有利成藏区带

油气生成和被圈闭之后,礼乐盆地基本处于区域沉降期,虽然盆地缺失区域性的封闭盖层,但局部盖层发育,构造活动尤其断裂活动作用明显减弱,这对于圈闭完整性的保存至关重要,盆地总体具有较好的圈闭条件。

礼乐盆地以低凸式油气聚集模式为主。断裂发育早期,使中生代地层翘倾旋转,并在上盘风化剥蚀形成储层,下盘为半地堑沉积,充填湖相烃源岩;其后南海张开,礼乐盆地张裂活动减弱,差异沉降使断裂上盘处于相对高点,成为礁体发育的有利部位。礁体及断块顶部呈相对低凸起状态,多发育于沉积盆地内部,从而形成“群湖抱山”的基本构造格局。

在礼乐盆地南部拗陷的凸起区和紧邻的中部隆起西段局部地区,由于位于或紧邻有效生烃拗陷,处于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向上,油气源相对充足,储集物性良好的储层和盖层均较发育,因此油气成藏远景比该盆地的其他区段好。

▲礼乐盆地主要圈闭类型和成藏模式图

(据孙龙涛等,)

本文摘编自《南海东南部海域地质构造及其油气资源效应研究》(刘海龄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8)一书“前言”“第十三章主要成果与建议”,有删减,文中插图来自该书正文相关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7-03--3

责任编辑:王运陈姣姣

《南海东南部海域地质构造及其油气资源效应研究》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大量多道反射地震剖面的构造-地层解释和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古地磁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阐述南海东南部海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特征?前新生代地层-构造特征?新生代沉积特征及演化?新构造特征?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过程;科学地提出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概念和研究地区中生代晚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首次揭示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与冈瓦纳古陆北缘碎块裂离-漂移?特提斯消亡?亚洲增生?华南陆缘新生代裂解?南海形成的内在联系;最终预测该海域油气资源前景。

(本文编辑:刘四旦)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zy/7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蛤壳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