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方法,以《中华海洋本草》所收品种为基本依据,对历代本草与《本草纲目》所收载的海洋中药品种数的变化、《本草纲目》新增品种及其生境分布、性味功效分类等多个层面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对《本草纲目》中海洋中药分类,五味、四性及功效分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本草纲目》收载的海洋中药为种,与明以前本草相比,新增海洋物种药12种;《本草纲目》海洋中药的药味以甘味(29.47%)和咸味(16.84%)为主;其药性以平性居多(30.53%),其次为寒性(23.16%)和温性(10.00%);其功效以补益类(22.11%)和清热类(20.53%)为多,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8.95%)和利水渗湿药(6.3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海洋药物的国家,对海洋中药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自《神农本草经》始,历代本草记录了海洋药物不断发展的历史。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以下简称《纲目》)载药种,以《证类本草》为基础,以纲提要,以目叙事,系统、全面、整体地总结继承了明以前的历代本草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十六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本文对《纲目》中记载的海洋中药品种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所载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从一个侧面显现《纲目》对海洋中药发展的贡献,为海洋中药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1研究方法
文献整理方法:①选取《纲目》(金陵本)作为海洋中药整理研究的对象。金陵本是《纲目》的早期版本,比较接近李时珍的原意,学术价值较高。②明确海洋中药的定义,广泛参阅各类学术专著如《中华本草》[2]、《中华海洋本草》[3]、《广西海洋药物》[4]、《海洋中药学》[5]、《广西海洋药用生物名录》[6]、《海洋中药》[7]、《海洋本草》[8]、《海洋药物与效方》[9]等以及一些论文资料,以《中华海洋本草》所收品种为基本依据,对《纲目》海洋中药品种进行考证,明确《纲目》海洋中药品种数量及历代本草中海洋中药品种及数量变化。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1)录入方法:采用excel表格录入的方式,将《纲目》海洋中药品种、性味、功效主治、《纲目》自然属性品种分类、现代生物矿物学分类以及功效分类等信息分别录入。(2)录入原则:①药物品种名称以《纲目》原文名称进行统一。②部位药的划分以《纲目》原文为标准,即原文归为一条且药性主治相同的部位药视为一味药;原文分列数条且药性主治不同者,视为数味药。③原文标示为“缺”“无”或没有文字描述的项目均记为“无”。④药性、功效主治均以《纲目》(金陵本)为依据录入。(3)数据处理:对《纲目》海洋中药性味、《纲目》自然属性品种分类、现代生物矿物学品种分类、功效分类分别进行数量统计和比例分析。
2文献整理和统计分析
2.1明及明前主要本草著作中海洋中药品种数比较
我国是最早将海洋生物用于防治疾病与养生保健的国家。成书于殷商时期的《易经》三易之一的《归藏易》中就有关于海洋和鱼的记载;周代的《诗经》记载有乏鲨、鲔等药食两用的海产鱼[10];《山海经》中也记载有海洋中药8种[3]。年出土的汉简《万物》明确记载有牡蛎和鲍鱼2种海洋中药,《万物》不仅对海洋中药的名实、功用有记载,对海洋中药的炮制也有简单地描述,是海洋中药萌芽的标志[1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有海藻、牡蛎、乌贼鱼骨、海蛤、魁蛤(瓦楞子)、文蛤、贝子、蟹、马刀、青琅玕、大盐、卤咸12味海洋中药[12]。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著作《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收载海洋中药19种,同时在药性理论、别名、生长环境、采集时间等方面增添了新内容。唐朝时期海洋中药得到较大发展,第一本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在前代本草的基础上增收海洋药物6种;陈藏器《本草拾遗》新增大量海洋中药,使当时海洋中药数目达到近60种;孟诜《食疗本草》则将海洋中药纳入药食同源体系。宋代自《开宝本草》到《证类本草》(96种),新增海带、石蟹、鲈鱼、淡菜、车螯、腽肭兽等多种海洋中药[3]。
2.2《纲目》海洋中药与新增品种及其特点
历代本草对海洋中药品种的记载是不断变化的,存在着被淘汰、被取代、同名异物、同物异用、品种范围变化、临床误用、品种的讹传和讹释等问题,因此,对本草文献中海洋中药品种的统计和考证存在一定的难度。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本草中海洋中药的品种数目的统计也不一致,如对于《纲目》中海洋中药的品种数目就有90余种[8-9,13]、种[3]等说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对“海洋中药”概念界定的认识不一。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纲目》中海洋中药的考证,当厘清源流,重视文献,更应立足现代研究和临床运用实际,在“海洋中药”定义的框架内去进行统计、考证和分析。
海洋中药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海洋中药为“在中医药学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和诊断疾病的来源于海洋(包括海水水体本身和滩涂、沙滩)的药物”,广义的海洋中药是指“在中医药学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和诊断疾病的来源于海洋(包括海水水体本身,以及被海水影响的海滨沙滩、湿地、高潮地带和海边盐碱地等区域)的药物”[14]。本文以《中华海洋本草》为依据,按照广义海洋中药的定义进行品种统计分析。
依据以上原则对《纲目》进行检索,归纳出其中收载的海洋中药为味(表1),涉及个物种。与明前本草著作相比,新增海洋物种药12种(表2):石鳖、海燕、勒鱼、龙涎、石斑鱼、石蜐、阳遂足、章鱼、鱵鱼、龙须菜、鹗、鸡脚菜(麒麟菜)。
新增海洋中药主要以鱼类居多,共3种,还包括1种化石药,2种藻类植物药,1种节肢动物药,1种哺乳动物药,1种软体动物药,1种鸟类动物药,2种棘皮动物药。新增的海洋中药味多甘咸,性多平寒,按功效分类则有补益、祛风湿、利水渗湿、安神、活血化瘀、化痰止咳、理气、温里、清热等。李时珍所处的明代,科学技术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郑和七下西洋等航海活动得到实现,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随着新的鱼类及海洋生物不断被发现,海洋中药的种类也不断增加[3]。正因为如此,《纲目》中除了总结收载明以前历代本草中所有的海洋中药品种外,还新增了龙涎香、章鱼之类深海远海的药物,而且对多数海洋药物作了有关生物学知识的描述,从而使人们对于珊瑚、鲛鱼等前代已发现的海洋中药的认识程度也更为深入;《纲目》在海洋中药品种上的贡献还体现在对原有品种增加了药用部位,扩大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范围。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海洋动物药上,如蟹,李时珍在原有药用部位上又增加了蟹壳和盐蟹汁;鲎则增加了鲎壳和鲎胆。
3《纲目》海洋中药品种分部、分类及特点
3.1《纲目》海洋中药品种分部、分类
《纲目》打破了本草学自《本经》以来采用的三品分类法,创造了“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药物分类方法,根据药物天然来源与自然属性及形态、习性、用途等把类似药物归为多个类群,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等16部,是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15-16]。《纲目》中的海洋中药主要集中分布于金石部、草部、鳞部、介部和禽部,亦有少数分布于水部、菜部、木部、果部和兽部。按现在动物、植物、矿物药及其他的分类法进行分类则以动物药居多,次之则为植物药、矿物药。按照现代生物分类法进行统计,《纲目》所载的海洋中药,植物药含藻类植物12种、被子植物11种;动物药含软体动物门22种,脊索动物门哺乳纲5种、鱼纲25种、鸟纲11种、爬行纲3种,节肢动物门8种,腔肠动物门5种,棘皮动物门2种,动物类海洋中药尤以鱼类和软体动物居多。此外,有矿物类7种、化石类3种,以及盐胆水和碧海水2味液体混合物。《纲目》海洋中药在原著中的分部情况见表3,物种分类情况见表4。
3.2《纲目》海洋中药四性、五味及功效分布特点
就海洋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而言,《纲目》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海洋中药的气味定性,修订补充性味,加强了对海洋中药药性的认识,将海洋药物纳入到了中药学系统的性味理论体系中,体现了海洋中药的药性特点,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纲目》海洋中药的性味有以下特点:①海洋中药性多为平性(30.53%),其次为寒性(23.16%)和温性(10.00%);②海洋中药味多甘(29.47%)和咸(16.84%)。《纲目》对中药药性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一方面传承医家经典,阐释基础理论,综述金元医籍,扩充药性理论;另一方面结合临床实践,发展药性理论。李时珍在《纲目-序例》中全面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性理论并有所发展,如气味阴阳、五味偏胜、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五脏五味补泻等;在各药的论述中,则强调药性理论的重要性,充分运用药性理论来探讨药性功效[17];再者结合临床实践和实地考察对多种药物的性味与毒性做了补充和修订。对中药药味的认识,经历由口尝味到功效味或品尝味与功效味相结合的演变过程。自宋代起,药味的获得和标注途径已从单纯的口尝药味向口尝药味与五味理论反推药味相混合的多元化趋势过渡,但通过《纲目》关于药味标定的描述可推知,李时珍对药味的标定强调口尝实践,通过口尝药味来获得,通过口尝来鉴别、标定药味应为《本草纲目》中药味标定的原则与方法[18]。《纲目》海洋中药药味多甘寒,便是口尝与药物功效反推来标定药味的结果。海洋中药生于海水之中或受海水浸润的滩涂、海滩,自然就具有了同海水相似之咸味;而味甘,能补、能缓,有补益之效,海洋中药多长于补益,故而有甘味。至于《纲目》中海洋中药药性多寒、平,此亦与其生于海水之中或海水浸润之地有关。水与火是阴阳最直观的表现之一,阴性寒冷,海洋之物也多为寒凉之品。
通过归纳综合分析,《纲目》所载海洋中药的功效较广泛,按现代中药学的功效分类,可归纳为20类,以补益类(22.11%)和清热类(20.53%)为多,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8.95%)和利水渗湿药(6.32%)。海洋中药以动物药为主,多为血肉有情之物,善于滋养补益,故海洋中药以补益类为多,与海洋中药的生性特点相符。《纲目》海洋中药四性、五味及功效分布特点分别见表5~7。
4结语
《纲目》是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研究方法,对《纲目》所载海洋中药进行系统疏理研究,提出《纲目》所载海洋中药为个品种,新增12个物种;且多具平寒之性、甘咸之味、补益清热之功,从而为《纲目》的深入研究及我国海洋中药临床应用和产品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当今时代,海洋药物研究的重点领域海洋抗癌药物、海洋心脑血管药物、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者不仅应该重视在医药科学技术上的创新,更应该立足本草经典,充分发掘本草著作中蕴涵的宝藏,发挥我国中医药历史悠久的独特优势,促进我国海洋中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来源:吴东阳,郝二伟,蓝巧玉,梁静妍,杜正彩,卢炳达,邓家刚,侯小涛.《本草纲目》海洋中药品种及其特点研究[J].中草药,,51(1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