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蛤壳 > 海蛤壳用法 > 正文 > 正文

中藥煎煮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細節問題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9/1 10:57:40
白癜风出诊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192503.html

煎藥法是中醫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即使辯證精當,若煎法不當,則亦無功。清代醫學家徐大椿《醫學源流論》言:“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一.如何選用煎藥容器?

由於煎煮容器與藥液品質存在密切關係,煎藥容器的選擇頗為重要。梁代陶弘景說:“溫湯忌用鐵器”,明代李時珍指出:“凡煎藥並忌用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砂鍋、陶器、瓦罐這些容器的化學性質穩定,一般與中藥成分不會發生化學反應,鍋底厚,導熱均勻,熱力緩和,為較理想的煎藥容器。

二.如何確定煎藥水量?

水是煎煮中藥湯劑的主要溶媒,一般宜用潔淨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

通常加水量為高出藥物表面的2~3cm。由於中藥湯劑的煎煮過程是一個滲出和溶解的過程,當藥材內的濃度與湯液的濃度相當時,即處於等滲平衡狀態,就不再滲出、溶解。同一方劑藥量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範圍內,煎出液越多,煎出率越高。

另亦可根據藥物的總量加水,一般情況 煎加水量為藥材重量的5~10倍,第二次加水量為其重量的2~3倍。各類藥材的吸水率不同,加水時也要要所調整。一般根類的吸水為其本身重量的1.5倍左右,草、花、皮類的吸水為其重量的2~3倍,個別藥材吸水率較高,如益母草可達4.5倍,昆布、海藻可達4倍,夏枯草吸水率也較高。

三.如何採用煎藥火候?

火候,是指煎藥時火熱的緩急與火力的大小,有“武火”、“文火”之分。所謂文火,又稱小火,即火力較小較緩之火;所謂武火,又稱大火,即火力較大較急之火。

一般而言,對煎藥火候的要求是“先武后文”,即在沸點前用武火,沸點後改用文火。因此在火候掌握方面,應根據藥物的性質與質地區別對待,常採用大、中、小三種火候。

大火:一般在藥鍋未沸前用之,目的在於促使其儘快開鍋。注意當鍋內達到沸點時,某些含粉末藥物容易溢出鍋外,如生蒲黃等,為防止藥液外溢,應改為中火。

中火:對解表藥與含揮發性成分的藥物宜用中火,若採用大火,由於火力過強使芳香氣味從蒸汽中失散過多,而影響藥效。

小火:對於滋補藥,在沸點後宜採用小火,使鍋內保持小沸狀態,以減緩水分蒸發,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

四.如何浸泡藥物?

煎藥之前,一般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再加熱煎煮,則其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但非浸泡的時間越長越好,過長時間浸泡的方法并不合理。

一般浸泡時間要根據藥材性質而定,對花、葉、莖類藥為主的處方,可浸泡20~30分鐘;以根、根莖、種子、果實類藥為主的處方,可浸泡60分鐘。

五.有哪些特殊煎法?

中藥的特殊煎法是依據藥材的特點、有效成分的性質及治療病證的需要,為使處方達到 療效而採取的措施,因此正確運用與否對中藥療效的發揮起著重要的作用。

先煎

先煎藥物注意是介殼類和礦物類以及部分*性作用較強的藥物。

介殼與礦物類藥物,如瓦楞子、蛤殼、磁石、牡蠣、代赭石、紫石英、白石英、海浮石、青礞石、珍珠母、石膏等。因其質地堅實,有效成分難以煎出,故應打碎先煎,即先煎煮沸30分鐘左右,再下其它藥。

動物角甲類藥物:如龜板、鱉甲等,一般先煎30~60分鐘。

有*及藥性峻烈類藥物,如烏頭、附子等有*中藥應先煎1~2小時,以降低或消除其*性。

一些古代不強調先煎的藥物,據現代研究也有先煎的必要。例如:

石斛,因其質地緊密結實,潤透性差,其所含石斛堿、粘液質、澱粉等有效成分較難溶出,故入湯劑宜先煎。

紫菀,煎煮時間越長,湯液中紫杜鵑黃酮越多,止咳作用越強,故亦宜先煎。

麻黃,在古代入湯劑就強調需先煎,除去上沫,這樣可破壞部分麻黃堿及揮發油成分,減少其大劑量引起的失眠不安、震顫和汗出不止等副作用。

後下

後下藥物大多具有芳香性,其有效成分(大多含有揮發油)受熱易揮發或遇熱不穩定易被破壞。這類藥材一般在其它藥快要煎好前加入共煎。

對於芳香性後下藥煎煮時間的長短,應根據藥材的質地及所含揮發油性質的不同而異。

質地疏鬆、含揮發油沸點低,如薄荷、荊芥等,一般煎煮時間以10分鐘左右為宜;質地較堅硬、含揮發油沸點較高,如連翹、八角茴香等,不必後下,一般煎煮時間以30分鐘為宜。如複方中其它藥需煎更長時間,則此類藥材亦宜採用先浸泡後下法。如豆蔻採用常規後下法入煎,無論煎沸時間長短,煎液中揮發油含量均極低,而採用入煎前浸泡30分鐘,後下煎沸完畢立即隨罐冷卻的方法,則煎液中揮發油含量 , 煎沸時間為10分鐘。

一些非芳香性的中藥材亦有先煎之必要,例如鈎藤,大黃,因其所含的瀉下成分易受熱破壞而降低療效,故取大黃瀉下通便時宜後下。由於番瀉葉所含瀉下成分與大黃相似,故亦宜後下,或沖服。

包煎

傳統方法對某些煎後藥液混濁或對咽喉有刺激作用,以及易於粘鍋的粉性、細小種子、含澱粉、粘液質及絨毛多的藥材實行包煎,如赤石脂、旋覆花、海金沙、蒲黃、五靈脂、車前子、六一散等。雖然包煎有利於藥液的過濾,避免或減少了上述弊病,但是包煎比較麻煩,尤其是對藥材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影響。

另煎(另燉)

一般是指某些貴重藥物,如西洋參、人參等,為了避免其有效成分被其它藥物吸收、粘附,可切片放入加蓋的燉盅內隔水燉兩三小時。另煎取汁,再與其它藥液和服,或單獨服用。

中藥的化學成分十分複雜,湯劑合煎是一個複雜的化學反應過程,方藥單煎合併使用不完全等效于方藥的合煎。

溶化與烊化

“溶化”與“烊化”是在煎藥操作中的兩種方法。

“溶化”,如飴糖、蜂蜜等藥,易溶解于藥湯內,故用時只要把其直接倒入煎好的藥湯容器內,攪拌後即會迅速溶化,亦可單獨用開水溶解飲服。

“烊化”,如阿膠、龜板膠、鹿角膠、鱉甲膠等膠類藥取,用時先把膠塊打碎。“烊化”方法有兩種,一是以50~ml煎好藥汁倒入膠粒,隨後放在鍋內隔水燉烊;二是先把膠粒放在鍋內加冷水或用煎好的藥湯ml左右以文火煎煮,邊煮邊攪拌,待完全烊化後,把膠汁摻入煎好的藥湯內即可。由於膠類藥在熱黃酒中易烊化,故亦可用黃酒加熱燉烊後服用。

膠類藥不宜和其它藥物共煎的原因,是因為一些凝固膠刑如阿膠、鹿角膠等主要成分為膠性蛋白質、 酸、鈣質等,在與它藥共煎時,易先溶化粘附它藥,影響中藥有效成分的溶出,又易引起藥液外溢和膠質糊底。另外,在與草木藥共煎時易被吸收而浪費藥材,湯液濃度高、粘性大,不利於過濾等,故入湯劑的傳統方法為烊化兌服。烊化沖服為研粉直接沖服,具體方法是:將煎好的藥汁立即注於碗中,趁熱投入規定量的膠類藥材粉末,用筷攪動使之完全烊於藥汁中即服。

沖服

在臨床用藥中,適宜採用沖服的藥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由於受到溶媒水的限制,有些藥物成分很難溶于水,如羚羊角、珍珠、 、甘遂等。

2.為了節省藥材,避免浪費,某些貴重藥,如人參、鹿茸、牛黃、猴棗、馬寶等。

3.某些粘性大的藥物,如白及、三七等。

4.某些芳香藥物,因其有效成分受熱易揮發或被破壞,如沉香、蘇合香等。

5.某些遇水即溶,勿需煎煮的藥物,如玄明粉等。

另外,在臨床上當用同樣藥材研粉沖服優於湯劑煎煮時亦可採用本法。例如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大黃、白及粉等就宜研成細粉直接用藥湯或開水沖服。

六.何謂擠渣取汁?

湯劑煎取藥液後,若對藥渣進行適當的壓榨,可再收取部分有效藥液,這對提高藥材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有實際意義。由於家庭煎藥,一般量都較少,所以常常不使用這個程序。

資料根據個人讀書彙編,供參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yf/1066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蛤壳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