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蛤壳 > 海蛤壳用法 > 正文 > 正文

84岁老中医的一碗二陈汤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4/26 14:07:37
北京治雀斑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505/8918432.html

陈鳌石,中医,年生,福建福州人,19岁开始开诊所行医至今,每天还在坚持出诊。陈老先生一辈子不仅悬壶济世,还不忘薪火相传,五十多年的执教生涯,桃李满天下。

下面一段视频,是陈老先生诵读中医汤头歌之《二陈汤》视频,以及陈老先生解读二陈汤。

老先生在外祖父的教导下,六岁开始学医背诵汤头,至今上千首的中医汤头歌诀依旧了然于胸,朗朗上口。

白发苍苍的陈鳌石老先生,把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递给我的时候,很认真地说:“这张照片有一百多年了!”

照片里是这位八十二岁老爷爷的外祖父。青衫马褂戴圆帽的老爷爷我看着就眼熟。打开老爷子的书法作品集《落拓集》,第一张照片是一座古老的石桥,又忍不住感叹一句:“眼熟!”

“这是福州阳歧的午桥!”陈老爷子的眼睛亮起来,“我家就在这附近。”

想起来了,当年拍摄严复故事的时候我走过这座古桥!“附近还有一座玉屏山庄,严复的儿子严叔夏在那成亲的!”

“我家就住在玉屏山庄啊!”陈老爷子笑得呵呵的,“我外祖父的照片就挂在山庄里,然怪你说眼熟!严叔夏是我外祖父的学生......”

很多故事就这么看似无关却又紧密相连,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这是一张最古老的中医的老照片么?照片里的老人就是陈鳌石的外祖父赵飞翰,号凤洲,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六凤村人。一百多年的照片,沉甸甸的时间在手上。

光绪二十年(年),飞翰乡试中优贡第一名(优元),第二年赴京于保元殿朝考,列一等第三名。宣统三年(年)辛亥革命爆发,飞翰南下归里,隐居在家乡,以医行世,“米以活人谋旦夕,居然娱老伴春秋”。他医术高超,在救死扶伤之余,写有《伤寒金匮方歌快读》、《温病条辨方歌》、《血症论歌诀》、《青主女科方歌》等,并身体力行,设中医学校,课徒达数十人。

青年时期的陈鳌石。

陈鳌石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外祖父开始学书学诗学中医。在殿试一等第三的外祖父的做老师,陈鳌石自小练出一手好字一等才情,熟读《十三经》。甚至在19岁时就自立门户开了一家中医诊所。

不觉已似水绵长。陈鳌石转眼也成了八旬老人,五十多年来,陈鳌石老先生一直坚持教书写书编书看诊治病,活人无数。至今,老先生还每天上午坐诊,面对的病人多以百姓认为的绝症为主。

陈鳌石老先生毛笔开的方子,药香悠悠古味浓浓。

“我的曾祖父活到八十七岁还在工作,我要争取超过他!”说到高兴处,陈鳌石老爷子还哼唱起了外祖父教他的福州话的《二陈汤加减》汤头歌:

痰饮病最多,二陈汤最妥。陈夏茯苓甘,加味无不可。食痰莱菔理,寒痰姜附拟。虚痰用六君,实痰旋复枳。湿痰白术苍,风痰南星天麻竹沥姜。假如兼郁气,宜与香附连翘川芎贝母商。火燥亦二陈,均合瓜蒌仁。玉竹天冬燥斯润,黄芩海石海蛤火斯驯。时方类如此,殊非金匮比,支饮苦眩冒,泽泻白术使,若加姜味辛,只因咳不已,久咳而气短,桂术能化水。胁疼有停饮,前胡白芥子。咳逆倚息不得卧,防己桂枝人参芒硝焉耳矣......

记录中医,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中医的故事。往大里说,我们为中医写历史,为时代作见证,用镜头来感受时间的份量。往小里说,这里面也有我们的影子。

为中医写历史,为时代作见证。期待更多的中医、中医爱好者及中医学子,一起加入我们,记录中医,分享你们的中医故事。

如果你们家也有一个会诵汤头的老爷爷老奶奶,请也录下视频和故事,我们来制作分享?投稿邮箱tougao

zanclub.org

黄剑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yf/11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蛤壳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