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安徽省,有一个小镇,名字很有趣。很多不知道名字的人都以为是某种海鲜,而且很多人都会读错。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灿烂,历史悠久。这个国家诞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城市。每个城市的名字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几千年的积淀,是历史的遗产。
每个城市的命名方式不同;有的以方位命名,如洛阳、衡阳、南宁;有的以山水命名,如泰安、淮安、汉川;有的以山水命名,如泰安、淮安、汉川等。有的以风景名胜命名。
也有一些城市不遵循“常识”,比如山西省介休市、云南省个旧市;这些名字非常个人化,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城市的名字。在我国的东部,还有一个城市,它的名字很特别,叫做蚌埠。不熟悉这个名字的人乍一看以为是某种海鲜,根本不会将它与这座城市联系起来。
还有很多人把“蚌埠”这个词念错了。大多数人将其发音为(bangfu)。其实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bèngbù)。这不奇怪吗?
蚌埠市是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它位于淮河中部。自古就是采珠胜地,素有“珍珠城”之称。
全市总面积平方公里,辖4区3县,总人口约万。
“蚌埠”名字的由来与“蛤”有关;蚌是水生贝类,“埠”是船舶停泊的码头。淮河流经涂山、荆山后,进入平原,蜿蜒流经蚌埠市。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水流平缓,弯道非常适合蛤蜊、螺类等水生底栖动物的生长。再加上适宜的气候,该地区已成为河蚌和螺类的温床。
淮河水涨时,波涛烟雾缭绕。落水后,河岸上长满了蛤蜊。时光流逝,风吹日晒,河岸上风化贝壳的白色花朵闪闪发亮,远远就能看见。后来渡口形成后,人们便称其为“蚌埠”,意为盛满河蚌的码头。
自古以来,这里到处都是螺蛳。战国时期的名书《禹贡》有记载:“思宾浮磬,槐衣蠓珠鱼”。规定泗水周边地区要向皇室进贡,淮河沿岸的淮夷部落要进贡珍珠和渔获。淮夷人聚居区,就是今天的蚌埠地区。
从《禹贡》得知,珍珠是多年前淮夷的特产。当时,当地开始人工培育河蚌,剖开河蚌获取珍珠,制作装饰品,进贡皇室。
早在年,居住在淮河两岸的双墩、土山先民就采集河蚌食用。
在市博物馆的展品展示中,双墩区域展示了大量的蛤蜊及蛤蜊制品。双墩地区发现的蛤类有19种。双墩先民根据蛤壳的硬度,制作了蛤刀、蛤锯、蛤铲、蛤勺等日常用具。包括制作陶器,将蛤壳粉碎成粉末,混入粘土中,制成更坚硬的蛤陶。可见,“蛤”早已与这里先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蚌埠位于淮河两岸,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的中心。既有北方人的朴素、豪放,又有南方人的秀丽、典雅。万里良田,物产丰富,是淮河河畔一颗耀眼的宝石。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本世纪初,蚌埠还只是一个“老渔村”。年津蒲铁路建成通车后,逐渐发展成为皖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从此,津浦铁路不断延伸南北,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京沪铁路。蚌埠港是淮河第一大港,水运便捷,铁路运输便捷,淮河航运畅通,得天独厚。蚌埠商贾云集,原本是一个渔村的蚌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时至今日,蚌埠仍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全国最繁忙的高铁京沪高铁途经蚌埠。作为京沪线七个高铁站之一,蚌埠南站异常繁忙。它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火车交汇处,担负着数千万人的出行。据统计,每天通过的高铁列车多达列,密度高得惊人。
蚌埠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汉字的起源地之一。历史上许多最壮观的事件都发生在蚌埠。比如,大禹治水;相传大禹南下淮泗治水,过今禹会区涂山,娶涂山氏之女,得气,留下“三不进屋”的千古佳话。”相传,建立了栖霞王朝,成为中国第一个皇帝。
至今,禹王庙会每年农历3月28日前后三天举行当年,远方人们前来祭拜,感念大禹治水功绩。
一场改变朝代的伟大军事行动就发生在楚汉大战的垓下。蚌埠古镇。垓下之战奠定了汉王朝的基业,产生了《四面围城》、《霸王别姬》等千古名著,还有虞姬墓。
发现的“垓下古遗址”是一座距今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古城。也是考古发现的淮河流域唯一一座史前城市。垓下古城在前,垓下之战在后,相隔两千多年。垓下古城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凤阳县,位于蚌埠市东20公里处的历史文化名镇,是明朝开国皇帝弗拉基米尔·朱元璋的故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城遗址、明皇陵遗址,以及国家4A级景区狼香蜜谷、小岗村,以及大量拥有明代鼓楼、大龙兴寺、卧牛湖、禅洞寺、中坜古城等名胜古迹。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