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播放了老家的名小吃“诸城烧肉”。看到自己从小就非常喜欢的小吃上了央视,非常高兴。出于对家乡小吃的喜爱,特对央视播放的视频中的两处史实进行一下考证。
“诸城烧肉”是山东诸城一带的传统地方小吃,是一种先煮后烤的肉食品。将猪头肉、猪蹄、猪内脏等猪的“下货”洗干净后,先用各种佐料偎好,然后放在锅里煮至皮肉熟透但又不散不烂的程度,待凉透后放进干锅,锅里放进红糖或小米,用细火慢煨,直至红糖和小米汤化作一缕缕轻烟,将猪头肉熏成了松软诱人酱红色,色香味俱佳。“诸城烧肉”吃起来肥而不腻,香而爽口,软糯绵长,特别是有一股淡淡的、独特的燎烟香味充盈唇齿间,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一盘花生米,二两老白干,半斤猪头肉”,确实是一种有滋有味的生活。
“诸城烧肉”的精华部分当属“杠嘴”(猪鼻子)和“口条”(猪舌头)。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在知潍县时做过一首竹枝词,“大鱼买去送财东,巨口银鳞晓市空。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央视视频中说这里的西施舌就是“诸城烧肉”中的“口条”,这种说法令人怀疑。
首先,一种海蛤蜊也叫西施舌,西施舌虽然盛产于福建沿海,也存在于北方沿海地区。据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谈吃》中记载,“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是乃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说明青岛有西施舌这种海蛤蜊,临近青岛的诸城不可能没有。
而且,清朝乾隆年间,诸城属于青州府,当时诸城的辖区包括今天青岛市黄岛区的部分沿海地区,应该有海哈蜊这种食品。
同时,郑板桥竹枝词中的第一句为大鱼,第二句巨口银鳞也是鱼,那么后面的西施舌应该也是水产品,而不太可能是猪口条。
再就是中国古代对美女的嘴的审美标准是“朱唇皓齿”、“齿白唇红”、“樱桃小嘴”,这与小巧的海哈蜊有些相似,与肥大的猪舌头差别很大。所以,这里的西施舌不可能是猪舌,极有可能是海哈蜊。
关于“诸城烧肉”的起源,央视视频中说年在诸城前凉台村发现了东汉太守孙琮的墓葬,墓石画像中有一幅庞大的庖厨场景,画像中有几十个人在那里忙碌着各种各样的与烹饪相关的活动。打水、劈柴、升火、宰牲、切肉、烤肉等,应是大型宴会的烹饪活动。央视视频中解释说苞厨图说明“诸城烧肉”汉朝时制作工艺就很成熟了,“诸城烧肉”拥有近年的悠久历史。这种说法是可信的。
诸城前凉台村汉墓主人孙琮生前曾任汉阳郡太守。汉阳郡原名天水郡,置于汉武帝时期,位置在今甘肃天水市以北。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称汉阳郡。孙琮墓画像石庖厨图内容有两种可能,一是反映的是孙琮老家诸城的生活状况,展示的诸城当地人的生活情境;二是他任太守的汉阳郡的生活情景,反映的是汉阳郡等西北地区的地方生活色彩。
从时间上来看,石墓画苞厨图大致出现在王莽时期到东汉末年。从空间上看,石墓画苞厨图最集中的区域基本为先秦时期的鲁文化圈范围。孙琮墓藏正处于鲁文化圈内,应该与鲁文化圈内的其它石墓画像中的苞厨图一样,都是鲁文化的反映。
石墓画像中的苞厨图显然是祭祀用的,祭祀是一种隆重的礼仪,符合鲁文化重礼仪、尚儒学的特点。而地处偏远西北地区的汉阳郡,在文化上与鲁文化圈有较大差别,而且周边也没有其它石墓画像苞厨图进行佐证,所以孙琮墓石墓画像中的苞厨图反映的应该不是汉阳郡,而是诸城人的生活状况。
民间传说“诸城烧肉”起源于当地农户的一次意外糊锅。相传有一家农户,做饭的时候锅里熬小米粥,上面馏干粮和猪头肉,烧火的小孩没注意火候,粥烧糊了,猪头肉被熏的变了颜色,但是味道却更好了。由此,“诸城烧肉”的做法便流传开来。
诸城人将烤烧肉的技艺不断升华,已经形成了系列烧烤产品。特别被认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架子,诸城人硬是将其做出了特色,形成了品牌。
在“八大菜系”之外,不登大雅之堂“诸城烧肉”,别有一番风味,十分解馋,吃过后确实令人难以忘怀。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