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
中药的煎煮
主讲人
王学敏,医院主管药师,执业药师。
从事门诊调剂,发药,审方,医嘱审核,临床带教,临床用药指导等工作。
中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中药以植物药居多,因此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中药汤剂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制剂类型,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掌握中药汤剂正确的煎煮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效果。西城区图书馆报刊阅览室邀请医院药师王学敏,为您讲讲如何正确煎煮中药。01
容器的选择
以砂锅、瓦罐、陶罐为好,搪瓷罐次之,这些容器导热均匀、热力缓和、保温性强、水分蒸发慢,忌用铜锅、铁锅、铝锅。铁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过程中可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如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等发生反应。铜器煎药在煎出液中可检出微量铜离子,某些药物还可与铜生成碱式碳酸铜。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煎药用水
古时就地取材,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不建议使用矿泉水,因矿泉水中金属离子易与中药中的生物碱、鞣酸等发生反应。自来水含氯,氯是较强的氧化剂易与多种有机物发生反应,建议将自来水烧开放凉再煎药。03
浸泡
一般用冷水浸泡。冬天若用20℃~30℃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不能用开水,以免某些植物药中蛋白质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浸泡加水量一般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5厘米,如将草木药加压后,液面没过饮片两横指(约2厘米)为宜。芳香易挥发及质地疏松的药物,可以淹没药物为度;质地坚硬黏稠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略多一些。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叶、茎类药材为主的组方,可浸泡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矿石、化石、贝壳类为主的组方,可浸泡60分钟。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出售前一般都进行了挑拣,去杂质等加工炮制,煎煮前没必要淘洗。如淘洗会将炮制辅料洗掉,或使水溶性成分丢失影响疗效。如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影响中药疗效。04
煎煮火候
煎煮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武火」又称急火,火力勐,火势急,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多,即使药液温度上升、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文火」又称慢火,火力弱,火势缓,即使药液温度上升、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一般用武火加热至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利于有效成分溶出。解表药和芳香性药物用武火煎煮时间长一些,快到时间文火稍煎即可,避免久煎有效成分损失。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益药需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具体用火,需遵医嘱。05
煎煮次数
一般药品煎煮两次。一煎煎出率大约为30%,二煎为40%~50%,2次合并可得70%~80%,而三煎、四煎仅占10%~20%。所以一般煎药两煎就可达到治疗效果,基本不用第三煎。末煎应将药渣挤压,使药渣内药液残留量减至最少。每煎药后要趁热滤出药液,防止药液重新吸收回药渣。将两次或三次煎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每次约毫升。注意:滤药最好用洁净的棉纱布。06
煎煮时间
一般药品一煎20分钟~30分钟,二煎15分钟~20分钟;滋补药一煎30分钟~35分钟,二煎20分钟~25分钟,如需三煎则煮沸后煎15分钟;感冒药和芳香性药品一煎15分钟~20分钟,二煎10分钟~15分钟.药物煎煮的火候与时间,需根据其性能而定。07
煎煮方法
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加水量以高出药面二指(2厘米)为度。一般中药需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与药平齐。两次煎取的药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3次服用(煎两遍,兑一起,喝两到三次)。某些药物因质地不同,煎法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炖、烊化、冲服、泡服、煎汤代水等,详述如下:(1)先煎: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或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板、鳖甲等。此外,如附子、乌头等药力较强,毒副作用也较强的药物,宜先煎30~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缓和其药力,降低其毒性,更利于安全用药。
(2)后下: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的话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从而降低药效,所以须在其它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亦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须后下。
(3)包煎:一些粘性强、呈粉末状或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它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糊化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如蛤粉、滑石、青黛、旋复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4)另炖: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其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它煎液混合后服用,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5)烊化:某些胶类药或粘性较大的药物,为避免入煎后粘锅或粘附于其它药物上,可单用水或黄酒将其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其放入其它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及蜂蜜、饴糖等。
(6)冲服:某些贵重药物,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或浪费,常需研成细末用温开水或放入其它药物煎液中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粉、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榈炭、全蝎、蜈蚣、僵蚕、地龙、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物,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姜汁、藕汁、竹沥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7)泡服: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用少量开水或放入其它药物煎液中趁热浸泡,加盖闷润,以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8)煎汤代水:某些药物为了防止其与其它药物同煎而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它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质地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08
服药时间
汤药一般每日一剂,煎两次,分2~3次服用,两次间隔4~6小时。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酌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一日二剂;慢性病、寒性病可二日一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用,则主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藏府疾患,则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等须煎汤代茶饮者,可不定时服。09
服药方法
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盖好衣被,或进热稀粥一碗,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以帮助药力祛寒;热证用寒药宜冷服,以防止格拒于外;真热假寒者,须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须热药冷服;此外,危重病人宜少量频服;呕吐患者可浓煎药汁,少量频服;神志不清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口服时,可采用鼻饲给药法。另外,在服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须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得汗、得泻、热降后即停药,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正气。自己煎药的好处
自己煎药,在煎药的过程中,鼻能嗅其味,目能观其形,耳能闻其声,肤能受其熏,且心亦随之而静,故疗效更佳。长期服药的患者,可以在煎药的过程中直观的了解自己处方的变化,以便下次就诊时与医生反馈。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