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蛤壳 > 海蛤壳注意 > 正文 > 正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4山茱萸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24 22:07:50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pf/a_4364576.html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固脱的山茱萸

一老人,素有痰喘,冬天发作厉害,这次由于劳力过度,导致喘脱,在干活的时候就突然短气乏力,卧倒在地,呼吸气微,病人自己觉得气息不续,脸色苍白。

正逢爷孙俩采药经过山下村庄,爷爷说,碰到喘脱,该怎么办呢?

小指月说,急用独参汤。

老爷爷说,可病人之前服过独参汤,虽然稍微呼吸有力,但还是没法令气息相续。

小指月再按他脉,虚散不定。

老爷爷说,此危证也,用人参还须配四两山茱萸,才能补气固脱。纯用人参能补虚,山茱萸重用能固散,所以对于气虚外散者,必须连用参萸,才能补虚固散。故称此二药为虚散二药。

这样再给病人服上药时,病人遂汗止心定,气脉相续,渐渐缓过气力来,能够自动坐起,言谈举止如常。

老爷爷说,以后可千万别劳力过度,虽然说运动对身体有好处,但过量的运动,却能够让人身心俱损。

小指月说,劳则耗气,就是这样道理。

老爷爷说,不仅是劳力气脱,房劳精脱,还有大汗后液脱,大泄后水脱,急则治其标,都可以用人参益气,山萸肉固脱,这样气血津液能及时保固住,就能气脉相续,回复正常。

随后小指月便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安俊义经验近代名医张锡纯每用山茱萸救治脱证。《医学衷中参西录》说:“愚临证数十年,于屡次实验中,得一救脱之圣药,其功效远过于参芪,而自古至今未有发明,其善治脱者其药非他,即山茱萸一味大剂煎服也。盖无论上脱、下脱、阴脱、阳脱、奄奄一息,危在目前者,急用生净萸肉三两,急火煎浓汁一大碗,连连温饮之,其脱即止。”笔者受其启发,试用山茱萸救治脱证,果有效验。

汗脱案王某,男,6岁,农民。年8月3日初诊。素患痨证,经治年未愈。间有咳嗽,动则气喘,体弱多汗,面色白,倦怠嗜睡。时值初秋,流感甚行,患染此疾,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口舌干燥,咳喘加重。医院胸透:肺部未见明显病变。一村医拟辛温解表之麻黄汤,用麻黄0g,桂枝5g。药后汗出连连不止,声短息微,精神疲惫,嗜睡,心悸眩晕,四末逆冷,面色白,脉虚无力。测血压80/50mmHg。邀我诊治。急用山茱萸50g,急煎采汁一大碗,首服/3量,余药视病情分次频饮。5小时后,血压回升至正常,精神恢复,四肢转暖,出汗显减。递用辛凉解表之桑菊饮加甘寒之沙参、麦冬、玉竹,感冒在日内好转。

《医学源流论·病不可轻汗论》曾告诫说;“至于盛夏初秋,天时暑燥,卫气开而外泄,更加闭户重衾,复投发散之剂,必至大汗不止而亡阳矣。”诚为确论。乡医面对素体虚弱,染病风温之患者,辨治有误,过用汗法,致其心肾阳气虚衰,故心悸、肢冷、眩晕、脉虚、汗出如油。大剂山茱萸急煎频服,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振作精神。故效如桴鼓,救生命于垂危之间。

精脱案王某,男,7岁,工人。年月3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复加乍病初愈,即行房事,未毕,感心慌气促、头晕目眩、汗出淋漓、被褥皆湿。急邀余诊治。查: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搏疾数。血压8.5/53mmHg。此属精脱。急拟山茱萸00g,武火煎浓汁约ml,首服50ml,余药分次间隔4小时饮完。半日许,精神好转,汗止脱回,血压恢复正常。

《类证治裁·厥证篇》曰:“纵欲竭精,精脱于下,气脱于上。”终致精气双虚,而生以上诸症。山茱萸味酸善收,但敛正而不恋邪,性温得木气最厚,颇具开通之性。故大剂煎服后,脱证止,元气复,诸症消失。

液脱案陈某某,男,58岁,农民。年7月7日初诊。暑天饮冷,呕泻大作,3小时内腹泻0余次,呕吐3次。延余诊治时,呼吸急促,心悸眩晕,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躯体后挺,脉搏细弱。血压78.8/48.8mmHg。病属脱液。急用山茱萸0g,浓煎分服。半日后,上症基本消失,血压升至正常,唯腹泻仍作,用藿香正气散调理而康。

山茱萸固涩滑脱,收敛元气,振作精神,验之临床。屡试皆效。本例由津液亏损,至阳气暴脱,山茱萸大剂煎服半日内收功。观今之医,抢救脱证每用参芪姜附,罕有用山茱萸者。笔者体会。山茱萸确是一救脱之良药。对于先由有形之津、液、精亏损导致无形之气暴脱,大剂煎服,分多次饮用,多可获立竿见影之效。

肝虚腹肋痛

有一男子,好怒,稍有小事阻滞,心中便郁怒烧身,好与周围人计较吵闹,周围人皆敬而远之,这男子经常腹肋作痛,郁怒则加重。

医生说,肋者肝经所过也,腹者脾之所主也,此必是肝脾不和,宜疏肝理气,健脾消食。谁知开出逍遥散和保和丸,理法思路,皆无可非议,却屡屡服药不效,腹肋胀痛依然,难不成心病无药医?

老爷爷诊其脉,发现病人脉细弱,此不独肝气郁结,久怒以耗其肝中气血,导致肝虚不能疏泄,当先急急补其肝,遂在原方基础上加二两山茱萸。

病人甚是不解,说,我服这药多剂不效,再付三剂,岂能有效。

老爷爷说,如同木工钻孔,前面医生钻到七八分,再差两三分就钻穿了,你岂能因为这两三分而放弃用力,病人遂服三剂药,腹肋痛顿消。

小指月说,以后碰到生气后,引起腹痛肋胀的,还是要察色按脉,这样才不会被病象所迷惑。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张锡纯经验门生万某,曾治一壮年男子,因屡经恼怒之余,腹中常常作疼。他医用通气、活血、消食、祛寒之药,皆不效。诊其脉左关微弱,知系怒久伤肝,肝虚不能疏泄也。遂用净萸肉二两,佐以当归、丹参、柏子仁各数钱,连服数剂,腹疼遂愈。后凡遇此等证,投以此方皆效。

山茱萸拾珍

张锡纯经验

、一人年四十余,外感痰喘,愚为治愈。但脉浮力微,按之即无。愚曰:“脉象无根,当服峻补之剂,以防意外之变。”病家谓病患从来不受补药,服之则发狂疾,峻补之药,实不敢用。愚曰:“既畏补药如是,备用亦可。”病家根据愚言。迟半日忽发喘逆,又似无气以息,汗出遍体,四肢逆冷,身躯后挺,危在顷刻。急用净萸肉四两,爆火煎一沸,即饮下,汗与喘皆微止。又添水再煎数沸饮下,病又见愈。复添水将原渣煎透饮下,遂汗止喘定,四肢之厥逆亦回。

指月按:痰喘虽然为标实,但如果不是因为本虚,则痰不能留在身体。特别是痰浊壅盛,堵住呼吸,危在旦夕,如果不是重用固涩滑脱之山茱萸,将无气以息,所以急则治其标,并不惧收敛固涩之药。

、邻村李××,年二十余,素伤烟色,偶感风寒,医者用表散药数剂治愈。间日,忽遍身冷汗,心怔忡异常,自言气息将断,急求为调治。诊其脉浮弱无根,左右皆然。愚曰:“此证虽危易治,得萸肉数两,可保无虞。”急取净萸肉四两,人参五钱。先用萸肉二两煎数沸,急服之,心定汗止,气亦接续,又将人参切作小块,用所余萸肉煎浓汤,送下病若失。

指月按:脉象浮弱无根,如同萍踪无定,风筝断线,急急当固脱。而重用山茱萸,能迅速敛元气于脱散之虞,令气脉相续,心定汗止,配合人参更够把脱失的元气追回来。所以人参配山茱萸,乃益气固脱,治疗脉虚散最妙之药。

3、奉天友人田××妻,年五十余,素有心疼证,屡服理气活血之药,未能除根。一日反复甚剧,服药数剂,病未轻减。田××见既济汤后,载有张××所治心疼医案,心有会悟,遂用其方加没药、五灵脂各数钱,连服数剂全愈,至此二年,未尝反复。由是观之,萸肉诚得木气最浓,故味虽酸敛,而性仍条畅,凡肝气因虚不能条畅而作疼者,服之皆可奏效也。

指月按:山茱萸酸敛之性用来止汗固脱在意料之中,可用来治心腹肢体疼痛,并认为它有条达血脉效果,却出人意表,原来《神农本草经》早有记载,说山茱萸主寒湿痹。但凡痹痛皆气血不行,山茱萸酸涩收敛,何以能行气血,盖人体血脉通畅,必赖以收缩跟舒张二力,相互并济,正如欲出重拳,必先把拳攒紧回收,欲跳高处,必须屈膝蹲下,将力量收于一处,以助蹦出,而山茱萸便能够将耗散之气血收于一处,令血脉缩紧后,弹出更有利,就像弹簧,你下按力量足够,上弹就高,你如果不下按,它就不弹,气血脉道之理,跟物理亦相通,必心脏收回充足气血,才能用力泵出,这就是为何桂枝汤用桂枝配白芍成为群方之首,白芍能将血收回来,桂枝能将拳打出去,那么血足脉通,痹痛便止。所以治疗各类痹痛时,用山茱萸酸收气力之时,还必须配以丹参、五灵脂,或桂枝,活血化瘀温阳,将脉道障碍扫清,令血气泵出力量更强。

4、山萸肉之性,又善熄内风。族家嫂,产后十余日,周身汗出不止,且四肢发搐,此因汗出过多而内风动也。急用净萸肉、生山药各二两,俾煎汤服之,两剂愈。

指月按:人皆知用天麻、钩藤、石决明来平息肝风,如果不寻根问底,找出肝风吹起的缘故,徒然无益。正常树叶茂盛油绿,水分充足,一般风是吹不起来,而一旦树叶水分蒸干,便枯槁,轻如纸时,风一吹,正如柳絮因风起一样,遂四处飘零,不定踪影。人体之理,亦同物理,如若生完孩子,又汗出不止,或者劳力过后,汗脱不固,身体大量失水,便如同动风,中医称之为因虚风动。就像肝木失去饮水涵养,必定容易被风动摇,所以古人说滋水可以涵木,重用山茱萸、山药之品,柔润滋养,急急把汗脱固住,让阴液养足,则百脉柔润,风自息矣。

精彩文章回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麻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细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藁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辛夷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葱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鹅不食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胡荽(芫荽/香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薄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牛蒡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蝉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石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寒水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知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芦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天花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竹叶/淡竹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鸭跖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栀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夏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决明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黄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黄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黄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龙胆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秦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苦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金银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贯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拳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漏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0-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3-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4-败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5-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6-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7-木蝴蝶(玉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8-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9-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0-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3-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4-千里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5-白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6-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7-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8-生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9-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0-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3-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4-青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5-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6-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7-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8-胡黄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大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郁李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松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甘遂、大戟、芫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商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牵牛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巴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千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独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威灵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乌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蕲蛇、乌梢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木瓜、蚕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伸筋草、寻骨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松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海风藤、青风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路路通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秦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雷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0-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3-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4-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5-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6-千年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7-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8-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9-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0-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佩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3-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4-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5-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6-草豆蔻、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0-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3-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4-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5-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6-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7-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8-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9-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0-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3-檀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4-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5-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6-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7-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8-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9-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0-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3-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4-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5-九香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6-刀豆、柿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7-山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8-神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9-麦芽、谷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0-莱菔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内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3-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4-南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5-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6-小蓟、大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7-地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8-槐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9-侧柏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0-白茅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苎麻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羊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3-三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4-茜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5-蒲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6-花蕊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7-降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8-白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9-仙鹤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0-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艾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炮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3-灶心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川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延胡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郁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姜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乳香、没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五灵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夏天无、枫香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丹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红花、桃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益母草、泽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牛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鸡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王不留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月季花、凌霄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土鳖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马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自然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苏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骨碎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血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儿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刘寄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三棱、莪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水蛭、虻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斑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穿山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半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天南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白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0-白芥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皂荚、皂角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旋覆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3-白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4-猫爪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5-川贝母、浙贝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6-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7-竹茹(竹沥、天竺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8-前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9-桔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0-胖大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海藻、昆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黄药子(黄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3-海蛤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4-海浮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5-瓦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6-礞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7-苦杏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8-苏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9-百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0-紫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款冬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马兜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3-枇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4-桑白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5-葶苈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6-白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7-矮地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8-洋金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9-华山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0-罗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满山红、胡颓子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朱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3-磁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4-龙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5-琥珀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6-酸枣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7-柏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8-灵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9-缬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0-首乌藤(夜交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合欢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远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3-石决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4-珍珠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5-牡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6-紫贝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7-代赭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8-刺蒺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9-罗布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0-生铁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羚羊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牛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3-珍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4-钩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5-天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6-地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7-全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8-蜈蚣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9-白僵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0-麝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冰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苏合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3-菖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人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党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3-西洋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4-太子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5-黄芪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6-白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7-山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8-白扁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9-甘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大枣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刺五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绞股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红景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沙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饴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蜂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紫河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淫羊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巴戟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仙茅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杜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续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肉苁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锁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补骨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益智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菟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沙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0-蛤蚧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核桃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冬虫夏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3-葫芦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4-韭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5-阳起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6-紫石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7-海狗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8-海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9-哈蟆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0-羊红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当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熟地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3-白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4-阿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5-何首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6-龙眼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7-楮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8-沙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9-百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0-麦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天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石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3-玉竹(葳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4-黄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5-明党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6-枸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7-墨旱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8-女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9-桑椹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0-黑芝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龟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鳖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3-麻黄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4-浮小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5-糯稻根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6-五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7-乌梅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8-五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9-罂粟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0-诃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石榴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肉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3-赤石脂、禹余粮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随喜打赏

长按上方赞赏码支持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zy/7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蛤壳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