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牡蛎和生蚝,作为内陆城市长大的小编来说也是傻傻分不清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小编一样的疑问。小编采访了身边在海边长大的小伙伴,最后得出结论,牡蛎与生蚝的关系就像土豆与马铃薯,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只不过叫法不同。
最新版的《中国药典》规定入药的牡蛎是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在捕捞后去掉里面的肉,将外边的壳洗净、晒干。
牡蛎有一大一小两片壳,大的一片就是我们在烧烤摊上见到的那一片,称为左壳。
左壳大而凹陷,贴近岩石生长;左壳之上覆盖小壳,叫做右壳,右壳较左壳扁平,大小两片合成贝壳。
牡蛎左壳一旦固着于外物,终生不再移动,仅靠右壳开闭呼吸和摄食。
大量的活体牡蛎、死亡牡蛎的壳和其他生物共同堆积形成了牡蛎礁。
#01
牡蛎的形态
长牡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长片状的,背缘与腹缘几乎平行。长牡蛎壳外面是淡紫色、灰白色或者黄褐色的,内面瓷白色。
大连湾牡蛎因为产地多在大连湾附近,所以得名大连湾牡蛎。形状近似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
大连湾牡蛎壳外面是淡黄色的,里面是白色的,壳最突出的的地方为壳顶,以壳顶为中心生长着一层一层的同心鳞片,左壳从壳顶向壳边缘射出数条类似叶脉的放射肋;右壳放射肋不明显。
近江牡蛎形状不固定,具有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多种形状,壳外面有灰、紫、棕、黄等多种颜色。
内面白色。与大连湾牡蛎一样,环生同心鳞片。
#02
牡蛎的药用价值
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生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牡蛎属于金石介类药材,它的质地很重,所以有重镇安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证,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惊则由胆,怒则由肝,牡蛎咸寒属水,以水滋木,则肝胆自养,潜阳补阴,用于治疗水不涵木,阴虚阳亢之眩晕耳鸣如大定风珠(《温病条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牡蛎味咸,可软坚散结,用于治疗瘰疬痰核,癥瘕痞块等,如消瘰丸(《医学心悟》)。
煅牡蛎: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牡蛎煅制后收敛固涩,可用于多种滑脱不禁之证,如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崩漏带下等:牡蛎散(《和级局方》),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煅牡蛎还可制酸止痛,用于胃痛吞酸,多与海蛤壳、瓦楞子等同用。
#03
牡蛎的其他应用价值
牡蛎的英文名字叫Oyster,《药典》中规定牡蛎中碳酸钙的含量应≥94.0%,故而牡蛎壳(Oystershell)可作为钙片中钙的来源。
牡蛎中主要成分碳酸钙也是现在建筑行业应用广泛的水泥的主要成分,所以聪明的古人就将牡蛎烧成灰砌墙。现存的澳门旧城墙遗址就是以牡蛎壳粉与泥沙细石筑成。
牡蛎不仅壳可入药,肉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做法的,比如:
烧烤
蛎饼
蚝豉
蚝油
下面是给学医的看的,懂得自然懂
《神农本草经》:味咸,平。主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鬼。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治泄精、喉痹、咳嗽、心肋下痞热。
《药类法象》:主伤寒、寒热、温疟,女子带下赤白,止汗,止心痛气结,涩大小肠,治心胁下痞。
《药性赋》:味咸,平,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其用有四:男子梦寐遗精,女子赤白崩中;荣卫往来虚热,便滑大小肠同。
《本草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景岳全书》:味微咸微涩,气平。用此者,用其涩能固敛,咸能软坚。专入少阴肾脏,随药亦走诸经。能解伤寒温疟、寒热往来,消瘀血,化老痰,去烦热,止惊痫心脾气痛,解喉痹咳嗽,疝瘕积块,痢下赤白,涩肠止便,禁鬼交遗沥,止滑精带下,及妇人崩中带漏,小儿风痰虚汗。同熟地,固精气,禁遗尿;同麻黄根,敛阴汗;同杜仲,止盗汗;同白术,燥脾利湿;同大黄,善消痈肿;同柴胡,治胁下硬痛;同天花茶,消上焦瘿瘤瘰疠结核。
《得配本草》: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子良。贝母为之使。恶麻黄、吴茱萸、辛夷。咸,平、微寒,涩。入足少阴经血分。主泄精带下,逐虚痰缩血,除鬼交,治温疟,止遗尿,散喉痹。收往来潮热,消胃膈胀满。凡肝虚魂升于顶者,得此降之,而魂自归也。得杜仲,止盗汗;加麻黄根更好。得玄参,治男女瘰疬;得柴胡,治肠痛。配大黄,消痈肿;配鳖甲,消胁积。和贝母,消痰结;合花粉,消瘿瘤,并治伤寒百,合变渴。同干姜末,水调,涂阴囊水肿。热如火,若干燥再涂炎,小便利自愈。
图文编辑:吴佳莹
排版:朱昱林
校正:孟岩高峰李威莹
指导教师:张会永
张会永谢谢您的支持,鼓励老板赞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xw/1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