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来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日三餐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工作特别忙碌的人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他们进化出光合作用的能力就好了,每天晒晒太阳就可以省去吃饭的时间。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可是科学家已经验证过,即使人类全身的皮肤细胞都拥有叶绿体,以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效率,远远不能满足正常人一天的能量需求。
其实细细想一想,除极个别的个体外,地球上只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只能从植物和其它动物中获取能量。可是在远古时期,我们和植物都用共同的祖先,从一个什么样的节点开始,动物和植物才有了分化呢?
科学家认为,刚刚演化出的动物或许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其获取的能量太少,难以满足活动的需要。因此,动物开始学会了从植物那里直接获取能量,这种高效获取能量的方式取代了抵消获取能量的方式,获取能量更少的物种逐渐被大自然淘汰掉了。这也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理念。
其实,地球上有一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动物,但是它们进行这个过程的方式实在是太特别了。这种动物名为绿叶海蛤蝓,又称绿叶海蜗牛,是一种囊舌类海洋软体动物,生物学家将其归到了软体动物腹足纲腹足目。它的体型只有2公分左右,翠绿色的身体像是一片鲜嫩的树叶。表面上看去,绿叶海蛤蝓并无什么特殊之处。
经过生物学家的研究才发现,在它们饱餐一顿之后,居然可以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不再进食。原来,它们可以通过捕食海藻来获取海藻的叶绿体,这些叶绿体并不会被消化掉,而是留存在它们的体内。摄取足够数量的海藻之后,这些被掠夺的叶绿体便开始为绿叶海蛤蝓服务,为其固定能源。
之前有生物学家称,海蜗牛一生只需要进食一次,这其实并不准确。严格来说,这些叶绿体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为海蜗牛提供能量来源,只是为了让海蜗牛在下一次找到海藻之前,不至于被饿死。
幼年海蜗牛的外表是暗红色的,当吞食掉海藻后,90%左右的基因都会进入到海藻的细胞核中,颜色也开始变绿。科学家对此感到费解,理论上失去如此多的DNA基因之后,动物的本体应该就不会继续运作了,可是海蜗牛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科学家猜测,这些藻类很可能是海蜗牛自己“复制出来的”。海蜗牛在吃下藻类以后,藻类的基因和叶绿体被利用起来,并将其DNA的序列增加到自己的DNA之中。这样,海蜗牛本身就拥有了藻类的基因和制造叶绿体的能力。
不过科学家仍然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海蜗牛没有将制造叶绿体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呢?除非这个过程并不是它本身控制的。科学家发现,在海蜗牛体内含有一种罕见的病*,这些病*可以将藻类的DNA转移到海蜗牛DNA之中,这样,海蜗牛的DNA序列被动的发生改变,就不会遗传给后代了。
还想看更多?本文来自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xz/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