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蛤壳 > 海蛤壳性状 > 正文 > 正文

皇家养生今日寒露,秋冻正式开始,一年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1 16:30:54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阳历的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度时,即为寒露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今年的寒露节气是10月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低,露水多,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且带寒意,故名寒露。

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时节地面的露水更冷,几欲凝结成霜。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早上出门透过呼出的热气仿佛能看到冬天的脚步慢慢接近。

寒露过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现象,北方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已是冬季。千里霜铺,万里雪飘。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节气

公历:年10月8日

阴历:农历丁酉年(八月十九)

进入秋分节气

干支纪年:丁酉年庚戌月戊辰日

寒露三候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爵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1

一候鸿雁来宾

剥卦,初六

《周易·剥卦》爻辞:“剥床以足。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初爻动,坤变为震。震为鸿鴈。坤为来为宾(《易林通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鸿鴈不来,小民不服,鴈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通书》作来滨,滨,水际也,亦通。”

“鴈”同“雁”。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季秋后至者为宾”,九月来的雁和八月来的雁,有主宾之分。

2

二候爵入大水为蛤

剥卦,六二

《周易·剥卦》爻辞:“剥床以辨,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二爻动,卦变为蒙。互震覆艮,艮为鸟,故曰雀。震为入。坎为水。坎伏离为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爵不入大水,失时之极。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蛤,蚌属,此小者也。多生于海中。”

爵,古音义同“雀”,但并非物相之雀。智识文化和意识文化认为“爵”字与麻雀的“雀”相同,实际上“爵”是质象的,不能够直接把它硬性物相化而指定为雀。古人在慧识下观察到,秋季的质元能量成象,大量地移向海水中的时候,就会促成海蛤的生成,因此用“爵”才能表达它的本义。“爵入大水”,简而言之,就是地面的质象能量之炁,因为温差而被较大的水面(海)所吸收。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误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这只是意识文化时期的误解。

3

三候菊有黄华

剥卦,六三

《周易·剥卦》爻辞:“剥之,无咎。”《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坤为黄。三爻动,卦变艮。互震为华。震伏巽,巽为草木,故曰菊。艮为成,故曰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菊无黄华,土不稼穑。……菊有黄华,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菊的华彩是表现在下半月之中,处于阴月区间,而非处阳,“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

寒露习俗,传统风雅

1

登高

寒露时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是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这个节气往往与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相遇。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有这个重要习俗——邀约亲朋,登高望远。

2

赏菊

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的月份。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它的踪迹。古书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赏菊花,成了这个节令的雅事。

3

秋钓边

在我国南方,寒露时节告别炎热,阳光和煦,正是出游、赏花、吃螃蟹、钓鱼的好时节。由于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4

斗蛐蛐儿

秋风起,斗蛐蛐儿。白露、秋分和寒露,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斗蛐蛐儿的高潮期。蛐蛐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5

吃花糕

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等。

收敛神气,寒露的正善治养生

人体内五臟中藏有五种阴志,怒(肝)、悲(肺)、喜(心)、恐(肾)、思(脾)。它们常与脾的阴意识和心的阴我心协同而动,破坏内在的无为而治,虚耗精气神。因此,意识的正善治理极为关键,意识“正善治”就是精神调节,是对六欲七情的调控,维护少私而寡欲的生理状态,同步适应秋季气运的收敛之性。肺魄主悲,没有家贼难招外鬼。

寒露天气渐冷,秋气日趋肃杀,日照减少,风起叶落,百叶凋零,容易触景生情,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和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与意识观念,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与秋分节气一样,应注重肺魄神志的安宁与稳定,注意剔除阴金能量的影响,消除阴金肃杀悲凉之气对人体情志和身心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外修内炼同步提纯和升华身国内阳金的能量,与金秋季节中的阳性能量相感通、相呼应。

意识精神能量的养生,重在确立善正的信念,树立道德信仰,在品格、品质、品行三品的内在建设上主动持恒地下功夫,通过“为学者日益”提升综合素质,通过“闻道者日损”主动进行修身明德的实践,从而实现意识善正,六欲淡化七情淡定,而意志坚强,不为外相所动。

寒露应该这样吃

一、寒露最省钱的养生方法:吃对六豆

二、寒露养生一定要多吃

三、寒露吃两种萝卜,包你身体顺畅!

寒露应该这样做1脚部保暖,防止寒凉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标志着气候将向寒冷过渡。俗话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过后,昼夜温差加大,人们早晚应添加衣物,特别要注意脚部保暖。民间有“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意思是说寒露以后就不要再赤足穿凉鞋了,应注意脚部保暖。

道医理论认为:“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因为足部是足三阴与足三阳经所过之处,如果脚部受寒,寒邪就会侵入人体,影响脾、肝、肾、胃、胆、膀胱等脏腑功能。足部保暖除了要注意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应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用热水泡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2养阴润肺,预防秋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说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寒露时节,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此外,对付秋燥的一个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3调理脾胃,进补有度

民间一直非常重视秋冬进补,有“秋冬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但寒露时节人的脾胃尚未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因此不能急于进食肥甘厚味,当先调理一下脾胃,为脾胃更好地受纳补品做好准备。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属土,土生金,肺肠属金。甘味养脾,脾旺则金(肺)气足。古人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寒露时宜常食甘淡补脾食物,如山药、大枣、粳米、糯米、鲈鱼、鸭肉、莲子等。且中医认为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对于平素脾虚者(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等),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健脾、益气、和胃的药物;对于胃火旺盛者(常常表现为胃中有灼热感、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应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对于消化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不妨适度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

4早睡早起,起居有常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宜早睡早起。早睡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则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此,顺应节气,分时调养,十分有必要。

5适当运动,调养情志

寒露时可选择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等运动,但每天运动时间不宜太早。一是因为天刚亮时城市空气不佳;二是因为晨起气温偏低,身体偏弱者容易感受寒邪。故人们宜在太阳升起后外出运动,运动时避免出汗太多,否则会伤阴损阳。如果遇到起风变天、阴雨天气,可在室内运动,不可盲目冒寒涉水运动,以免感受寒湿而感冒。

同时,精神调养非常重要。秋天由于气候渐冷,落叶满街,人们心中多少会引起凄凉之感,影响心情。这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使之安宁”,“志闲而少欲”,也像万物一样把欲望尽量收起来,对人对已不要过于苛刻,心情会平静,恬静自然,应寒露之节气,达到养生目的。调养情志与运动也可结合起来,比如登高望远,可以很好的开阔胸襟,解开郁结。

6按摩穴位,经络养生

寒露以后,气温逐渐下降,第一点要做到的就是防寒。深秋是感冒的多发期,所以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出门之前把颈后的大椎穴(颈椎上最隆起的位置),用手掌搓热。大椎属于督脉,督脉总领一身阳气,搓热大椎可以提升阳气,使阳气固卫体表,收缩毛孔,防止感冒。

寒露以后进入阴历八月,气血流注心包经,在这个月份上抓紧锻炼,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像冬天怕冷,手脚冰凉的状况会得到改善。心包经起自中指的指尖,每天中午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弹出去,反复一百遍,可以疏通心包经,增强心阳的功能。心包是心脏外面的一层膜,可以说是心脏的保护墙,所以心包的功能决定着心脏的健康。每天弹一百次中指,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心血功能的经络方法。当然,在具体次数上,不局限一百次,多多益善,没事可以反复弹练。

寒露节气与人体的膀胱经相对应。膀胱经从内眼角的睛明穴一直走至足小趾的至阴穴,可以说是“从头到脚”,是人体当中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寒露时可常按摩膀胱经上的委中穴,具体按摩方法是:用双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一压一松为1次,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按压时,如果能涂抹上一点刮痧油或药酒,效果会更好。经常按摩委中穴不仅可以治疗腰痛,而且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疼痛。

道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

不识道,不足以成智者;

不用道,不足以驰骋人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xz/9969.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蛤壳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