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蛤壳 > 海蛤壳归经 > 正文 > 正文

小站稻历史之明清那些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3/18 11:57:54

“明清”那些事

清香爽口、晶莹甜糯的知名大米“小站稻”,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只供高官和军队享用,殊不知其中还有一块神秘的土地,种植着一种特殊的稻米,专供皇室,因此,在当时被称为“皇室贡米”,在揭晓它的真面目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片土地在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哪些故事吧。

小站稻之父周盛传

早在宋、元、明时期,就有记载过小站稻,但它的兴起是在清代。于年,周氏兄弟——周盛传和周盛波率领自己的军队,大概有人左右,跟随李鸿章在直隶驻军青县马厂,后改为“盛字军”。3年后,周盛传奉命“海上营田”,在新城、葛沽、泥沽沿海河开发水田。

到了年,周盛传率领“盛字军”到撩水套,也就是后来的新农镇——今日的小站,组建了18座营盘。以此地为中心,开始了垦荒种稻的工作,约有13万亩之多,因此,周盛传被后人公认为“小站稻之父”,实至名归。

年,为了纪念周氏兄弟,津南小站镇专门在会馆搭建了一座祠堂,供后人瞻仰留念。如果你想了解小站稻种植的记录,那就请到小站稻博物馆里寻找吧,在里面摆放着一副巨型的“盛军屯田图”,上面清楚的标明了屯田的权属、位置、面积,这是最权威的记载!

军人搞土壤改良能行吗?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小站稻曾经以江淮粳稻为母本;以日韩稻种为籽种,但结果都高于这几种稻米,就连最亲近的葛沽稻,都自叹不如。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南运河水夹带着漳河从黄土高原卷来的泥沙、氮、磷、钾等有机肥料,全部都注入了小站的土地。因此,以甜刷咸,化碱成腴,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

早在周盛传带兵屯垦的时候,他就认识到了“南运河会漳河浊流”,“石水斗泥,其肥尤可化碱而成腴矣”。据相关部门检测,每吨黄土含磷1.5公斤、氮0.8~1.5公斤、钾20公斤,大量的源源不断的有机肥料被沉淀、留下,这不正是改良小站稻盐渍土壤的天然条件吗?也因此,小站稻屯垦才能成功。

盛字军还从水利工程下手,总结了前人的问题,改进了施工技术。士兵们用境内的蚌蛤壳代替石灰,掺入碎石,浇以米汁,锤炼镶入闸底丈余方圆,以御冲荡。闸板置两层,上板可以启动,下板固定,上板提起,水能流过,而泥沙被下板挡住,便利捞泥肥田,又防止了渠道淤塞,此法沿用至今。

十字围田助平倭

年,明代万历年间汪应蛟受命任天津海防巡抚,在白塘口、葛沽两处,垦种余亩,其中水田亩。此后,陆续开发了东泥沽、西泥沽、盘沽、吴家嘴、辛庄、双港、何家圈、官庄等处。

屯田种稻,采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办法。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贵”10个字命名,编次其围田,人称“十字围”。围田是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通。“十字围”均在海河右岸,利于排涝和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盐分,并利用海河一日两潮,引水灌溉和排出尾水,使土壤盐碱成分降低。

汪应蛟见南方的士兵,不但善水战,而且能种水田,所以在“倭寇平,撤南兵”的时候,力倡留兵屯田,并“辅以右卫军人二千三百余名,岁得美谷盖二万石有奇”。汪应蛟在津南种稻事业,兴旺了五六年,到万历末,平倭退兵后,“已垦之稻田,十有七废,仅余葛沽而已”。但围田种稻之法,对天津其后种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揭开神秘稻种的面纱

没想到,小站稻的历史上有这么多的先辈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江山”,前有明代汪应蛟十字围田,后有清朝周盛传屯兵垦荒,改土壤、促水利,这才有了今日小站稻的辉煌。对了,开头的坑需要给大家填上,在小站稻,还有一块神秘的土地上,种植着专供皇家享用的“皇室贡米”,那么这块土地叫什么?耕种的稻种又是什么呢?

#冬日暖胃美食合集#据有关部门考证,小站稻区域有亩产区非常神秘。历史上,其他的产区可以供给军队和高官,但这块地方出产的稻米专供皇室,是真正的皇室贡米。直到现在依然是小站稻的“金字塔尖”,这块土地被当地人称为“西院”。虽身处华北地区,但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足以和陕西相提并论,故此被内部冠以“西院”的雅号,设定编号为2,西院2号故此得名,而耕种的稻种正是“金稻”。虽然小站稻米已经十分难得了,但,金稻有更高的追求!

那么,这“更高的追求”是什么?它凭什么被称为“皇室贡米”,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咱们下期再揭晓答案。

#冬日暖胃美食合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gake.com/hhkgj/14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海蛤壳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